语文教学中的健康人格塑造
2015-09-11白孝泉
白孝泉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我觉得,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一些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使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当他们长大时,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的人。
在这方面,语文教师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其他科目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我觉得,教学语文时,不仅要给学生机械、枯燥讲解语文文本的词句理解,在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人长大、知识增加的同时,心智也健全起来。
1.通过语文课主旨培养学生注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良好的习惯。
2.不自私,懂得关怀他人,感恩父母。
3.有理想,勤学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胡适《我的母亲》里母亲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美德;鲁迅《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那没有民族偏见高贵的品格;《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使命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学习,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值得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绝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