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分析

2015-09-11李梦琦王冰心张俊艳张春瑾

上海护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护生态度护理

李梦琦,王冰心,张俊艳,丁 莹,张春瑾,邵 冰

(华中科技大学护理学系,武汉 430030)

临终关怀是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社会支持等各个方面,以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其痛苦,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1]。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不断增加[2]。护士作为临终关怀服务的提供者,具备正确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知识十分必要[3]。对于作为临床护理事业储备军的护生亦是如此,然而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普遍缺乏系统的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4]。为此,我们对武汉市某高校本科护生及某卫校专科护生进行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旨在为护理专业开展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于2013年9月选取武汉某高校本科护生228名,以及某卫校专科护生291名,共计519名护生。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①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及过去相关经历资料。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民族、家庭所在地、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宗教信仰等。过去相关经历资料参照崔以泰等[5]死亡态度调查问卷(A型),内容包括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是否学习过临终关怀相关课程、临终关怀知识来源及需求等[6-7]。②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主题量表。采用杨晶等[8]使用的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表,包括5个主题,1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对正向问题:非常同意5分,非常不同意1分;对负向问题:非常同意1分,非常不同意5分,累积得分越高表明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越积极[9-11]。

1.2.2 调查方法 由统一培训后的调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指导填写方法,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以无记名方式自填问卷。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19份,有效回收率90.3%。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统计法描述一般资料、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主题量表得分,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H)检验对该主题量表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接受调查的519名护生中,男38名,占7.3%,女481 名,占92.7%;平均年龄(19.8 ±1.4)岁;本科护生228名,占43.9%,专科护生291名,占56.1%;已学习过临终关怀相关课程 246名,占47.4%;已参加临床护理实习154名,占15.6%;来自农村316名,占60.9%,城镇144名,占27.7%,市区59名,占11.4%;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很公开”者191名,占36.8%,“尽量避免谈及”者92名,占17.7%。

2.2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得分情况 在5个主题中,S5(我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临终关怀知识)得分最高,其次为S3(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S1(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及S2(对患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S4(我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学)得分最低。对于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82.3%的护生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69.9%害怕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对于患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54.3%的护生能接受患者死亡的事实,43.0%的护生面对患者的死亡时会烦乱不安。对于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82.7%的护生认为心理安慰对于晚期患者是有效的,57.2%不同意"长期与临终患者接触会使医务人员产生厌倦和无成就感"。具体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情况(n=519,)

表1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情况(n=519,)

1.为反向计分条目

得分S1: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3.38±0.条 目51害怕濒死过程中的痛苦① 2.19±0.84我得了致命的疾病愿意有人告诉我 3.92±0.83我面临死亡时会和别人讨论它 3.32±1.01我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4.09±0.83 S2:对患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3.21 ±0.51患者快要死去时我愿意告诉他 2.99±0.93患者临终时我会经常接近他 3.65±0.88我不能接受一个患者死亡的事实① 3.44±0.87看到一个死去的人,我会烦乱不安① 2.76±0.95 S3: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 3.87 ±0.63对濒死的人,亲属应日夜守护身旁 3.99±0.88对晚期患者,心理安慰是无效的① 4.09±0.96长期与临终患者接触会使医务人员产生厌倦和无成就感①3.52 ±1.0177 S4:我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学 2.83±0.97 S5:我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临终关怀知识 4.05±0.

2.3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 见表2。

2.4 临终关怀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519名护生中,73.6%听说过临终关怀,47.4%学习过临终关怀相关课程,24.8%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学,82.5%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临终关怀知识,83.2%希望有更多的资料和渠道了解临终关怀。本调查中护生了解临终关怀的途经主要是课堂教学(53.8%)与书籍期刊(32.4%),希望的临终关怀知识来源形式主要有专家学者的讲座讨论会(48.2%)、大众传媒(42.2%)和书籍报道(41.6%)。

表2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n=519,)

表2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n=519,)

内 容 S1 S2 S3 S4 S53.46 ±0.61 3.36 ±0.48 3.62 ±0.69 3.05 ±0.96 3.84 ±0.80女3.38 ±0.50 3.20 ±0.51 3.89 ±0.63 2.81 ±0.97 4.07 ±0.76 P 值 0.602 0.081 0.019 0.141 0.061学历本科 3.44 ±0.55 3.25 ±0.52 3.76 ±0.66 2.76 ±1.01 3.99 ±0.82专科 3.34 ±0.47 3.18 ±0.50 3.95 ±0.60 2.88 ±0.94 4.10 ±0.72 P 值 0.040 0.181 0.000 0.140 0.164是否学习过临终关怀相关课程是3.35 ±0.50 3.21 ±0.47 3.82 ±0.63 3.07 ±0.85 4.05 ±0.77否3.41 ±0.51 3.21 ±0.54 3.91 ±0.63 2.61 ±1.01 4.05 ±1.77 P 值 0.440 0.929 0.049 0.000 0.956是否已参加临床护理实习是3.41 ±0.50 3.20 ±0.52 3.71 ±0.65 3.09 ±0.90 3.92 ±0.81否3.37 ±0.51 3.21 ±0.51 3.93 ±0.61 2.72 ±0.97 4.11 ±0.74 P 值 0.296 0.386 0.000 0.000 0.014家庭所在地农村 3.35 ±0.49 3.19 ±0.49 3.86 ±0.61 2.87 ±0.96 4.10 ±0.71城镇 3.37 ±0.52 3.22 ±0.51 3.89 ±0.66 2.76 ±0.96 3.99 ±0.82市区 3.56 ±0.57 3.30 ±0.58 3.87 ±0.66 2.80 ±1.13 3.93 ±0.93 P 值 0.021 0.193 0.625 0.480 0.397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很公开 3.50 ±0.52 3.31 ±0.54 3.86 ±0.66 2.72 ±0.94 4.03 ±0.76尽量避免谈及 3.27 ±0.48 3.08 ±0.45 3.79 ±0.55 2.78 ±1.01 4.01 ±0.75 P 值 0.001 0.001 0.378 0.645 0.765性别男

3 分析与讨论

3.1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 不同于传统文化影响下多数国人所持的否定、回避的消极死亡观[12]。本调查中,82.3%的护生能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具有积极正确的死亡观,这可能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关。但亦有高达69.9%的人表示害怕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反映出大部分护生在面对死亡时,仍会持紧张恐惧的态度,对护生的死亡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对待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相比,护生对待患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则相对消极,只有54.3%的护生能接受患者死亡的事实,43.0%的护生面对患者死亡时会烦乱不安,反映护生不能冷静客观地面对患者的死亡,尚不具备护理临终患者的心理素质,这可能与护生缺乏有关的的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有关。虽然普遍缺乏对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但大多数护生仍具有积极的临终关怀照护态度(S3=3.87±0.63),能认识到在患者临终阶段,亲属陪伴、心理安慰及医务人员积极照护的重要性,与杨晶等[8]对医护人员的调查结果(S3=3.38±0.47)相比,护生具备更为积极的临终关怀照护态度,这可能与医护人员频繁接触临终患者、繁忙的临床工作以及医院尚不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系统削弱了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照护的积极性有关[13]。

3.2 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 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对临终关怀照护态度较男生积极,这可能与女生较男生更细心体贴、善解人意的女性特质有关。随着护理学科发展,对男性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加[14];护生中男性比例也相应提升。在对护生进行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时,应考虑到男女性别差异,注意针对性施教,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5]。

3.2.2 学历 结果显示,本科护生转专科护生对个人死亡及濒死态度更为积极,但对临终关怀照护态度更为消极,这可能与护生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从事护理意愿等因素有关。因此本、专科护理教育需要因生制宜,开展相应的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

3.2.3 是否学习过临终关怀相关课程 本调查中,护生已学习过的临终关怀相关课程,主要为必修课《基础护理学》中的临终关怀部分,通过该部分2个课时的学习,护生了解了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临终患者的护理、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等理论知识。结果显示,已学习者对比未学习者,对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学更有信心,但对待临终关怀照护态度更为消极,对个人、患者死亡及濒死态度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目前的临终关怀教育还停留在普及临终关怀概况的基础层面上,而在针对改善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提高临终关怀照护技能的应用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

3.2.4 是否已参加临床护理实习 调查结果显示已实习者对比未实习者,对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学更有信心,对学习临终关怀知识意愿相对较弱,反映已参加实习的护生由于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而积累了更多的临终关怀知识。但已实习者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较未实习者更为消极,对个人、患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反映护生的实习经历并不能有效改善其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这可能与护生在实习中较少涉及临终患者的护理有关。曾有国外文献报道[16],临终关怀护理实习能有效改善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因此我国护生的实习内容也可以适当引入临终关怀护理,以培养护生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能力。

3.2.5 家庭因素 结果显示,家庭所在地、家庭谈论死亡情形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护生的死亡观,家庭所在地越靠近市区、家庭谈论死亡情形更开放者的死亡观更为积极。本调查中能“很公开”谈论死亡的家庭仅占36.8%,这与中国人关注现世,回避谈死的传统文化有关[17]。因此,在对护生进行死亡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家庭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3.3 开展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的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24.8%的护生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学,82.5%的护生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临终关怀知识,一方面反映护生临终关怀知识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护生学习临终关怀知识的强烈愿望。本调查反映出,临终关怀课程的学习及临床护理实习对护生了解临终关怀学有积极影响,但对改善其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提高临终关怀服务技能方面缺乏影响,说明当前的临终关怀教育有待进一步改进。有学者建议,临终关怀学应设为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程,并在教学方式上以多媒体理论授课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病例讨论、临终关怀实践等多种方式[4]。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更倾向于以灵活、轻松、丰富的方式获取临终关怀知识,如专家学者的讲座讨论会、大众传媒、书籍报道等。同时在临终关怀教育中,也应考虑到性别、学历及家庭因素对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形成的影响。

4 小结

面对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现实,必要可行的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应纳入到护理教育中,才能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本研究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结合对本、专科护生的调查提出,护理专业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以有效改善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使之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服务技能,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储备人才。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0-480.

[2]张明生,周云峰.大力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5):292-293.

[3]孙建萍,吕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161.

[4]胡苏珍,卢慧娟.护理本科教育设立临终关怀课程的必要性及建议[J].护理学杂志,2008,23(4):22-23.

[5]崔以泰,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95-101.

[6]高玲玲,周花,张英华.164名护理本科生的死亡态度与死亡观的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78.

[7]夏云,邹宇华,叶柳辉.某高校医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生死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38-39.

[8]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05-607.

[9]赵梅,高标.医护本科学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3):237-239.

[10]赵燕利,蔺敏.220名护生对死亡及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的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93-95.

[11]谭文京,杨宇清,任卫红.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5,11(22):1888-1889.

[12]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73-74.

[13]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8):408-412.

[14]杜彩素,吴之明,杜娟.对我国男护士现状的分析与关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8):405-408.

[15]贺雯.性别差异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作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12(4):21-24.

[16]Price J,Dornan J,Quail L.Seeing is believing—reducing misconceptions about children's hospice care through effective teaching with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 Pract,2013,13(5):361-365.

[17]栾荣生,王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独特的死亡观[J].中国医学伦理,1993,(6):40-44.

猜你喜欢

护生态度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态度决定一切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