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2015-09-11李云义
李云义
摘 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训的重要性,并结合Y院模具设计和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情况论述了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关键词:模具设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8.132
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主。因此,其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才需求和市场需要为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明确和清晰:①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毕业时能零距离上岗,即离开学校到工作岗位能立即工作,需要其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岗位素质在学校时便已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②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企业希望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符合当前岗位需求的,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要求知识体系完备且跟得上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理念。③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融入职业培训和校园教育,以缩短员工的入职培训时间。
要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上述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2 实训是职教人才的重要培养手段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践和实际训练的简称,其内涵是根据某种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要,以提高相关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实际技能训练。这种训练着重于提高受训者动手能力,同时,也注重学习相关知识。职业教育通过实训教学,可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对接企业工作岗位。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优秀的实训基地要符合职业工作情景、现代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且具备较高的开放性、通用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要以技能训练为载体,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于一体。目前,实训基地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生产性实训”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相关专家和学者对此观点的理解和说明为:实训实习要强调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的含义是实训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是有价值和可进入市场使用的,要真刀真枪地实践,使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获得真实的岗位体验和技能。笔者认为,生产性实训可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
3.1 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具有真实性
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性体现在2个方面,即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和教学项目的真实性。环境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力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产情境,教学与生产同步进行,实训过程中必须采取合理的工艺、真实的生产流程。对于实训产品,应按照实际生产要求进行,比如精度和经济性方面的要求。同时,对于生产效率,应按照企业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提高。实训过程中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是真实、有经济价值的,这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前提条件。实训配置的设备应是与企业同类的生产设备,淘汰重在演示、模拟性能、精度、强度,与生产设备相差甚远的“教学型设备”。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车间布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依据行业企业的真实环境,实训基地即是企业车间,实训工位即是员工岗位。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具有切实的“员工感”,在实训过程中以员工的身份和心态时间,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提高岗位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实训项目来源为企业与学校合作提供的真实可行的项目,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的生产过程为载体呈现给学生。学校承接企业的某一典型产品生产任务对学生教学,学生的实训内容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组织生产、设计工艺、核算成本、生产和品质检测评价等。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应多方面考虑,比如难度、学生的接受度、时效经济性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等。
3.2 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生产性
生产性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想真正达到生产性实训的效果,就必须具备生产功能。通过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同时,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向社会提供真实的产品或服务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市场需要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校可掌握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变化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信息资源。
3.3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多样性的功能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生产性实训基地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可以利用其设备、教师团队等优势,完成对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和生产支持。此外,也可充分利用基地开展多项科学研究,发挥其科研功能。对于实训设备而言,其在精度、可靠度、先进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便于开展各项试验和研究。
4 Y院模具设计和制造生产性实训运行实践
4.1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Y院在专业建设中遵循生产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创新、探索了实训基地可持续性发展机制,校企深度合作,引企业入校园、融专业入产业,实行市场化运作,校企共建了设备和工艺装备水平一流、精密电加工和高速铣削加工技术见长的精密模具制造生产性实训车间(基地),实现了工、学结合校内化。在校内营造了精密模具设计和制造工程的环境,满足了专业认知、技能训练,鉴定和模具CAD技术的应用,顶岗实习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需要。同时,面向市场进行了精密模具的生产,逐步形成了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Y院在机械类实训车间外建设了1座占地约1 200 m2的模具制造综合性实训车间。车间设备采用了生产型设备,比如炮塔铣床、手摇平面磨床等。车间布局按照典型模具厂机台布局,并以加工便捷、工位配合为原则。车间执行6S管理,布置有相关标语、管理看板。在设备和环境上按照独立经营的模具厂建设,保证了环境的真实性。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场地中的设备如表1所示。
表1 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场地中的设备
设备 数量 可实现功能
炮塔铣床 1 塑胶模具制造
五金模具制造
夹具/治具制造
检具制造
模具维修
X5032立式铣床 1
手摇平面磨床 2
平面磨 1
摇臂钻床 2
中走丝线切割 2
电火花成型机 2
立式加工中心 1
立式数控铣 1
影像测量仪 1
2T行车 1
2T叉车 1
4.2 生产性实训流程
Y院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为3年全日制在校生,培养模式
为“2+0.5+0.5”,即学生在前2年完成机械类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五学期进行专业课程的强化学习,第六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此时,学生经过了2年的培养,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在生产安全、职业道德方面具备了较高的认知度;对常用设备的操作规程较为熟悉,一般能独立操作各种常用机床完成简单的零件加工,初步具备了必要的工艺知识。
生产性实训指导教师由专业内“双师型”骨干教师担任。由于模具行业加工的特点为多工种、群体化机床布局车间、单件生产,因此,指导教师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现场经验必须十分丰富,能熟练操作多种机床,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指导学生完成生产项目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和安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按照上述要求,模具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常驻指导教师安排有5人,按照模具加工过程中并行工程分工位的方式教学,同时,指导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
以注塑模生产实训为例,学生分为4组,4名指导教师分别带领1个小组完成以下项目的生产和实训:①下料和开粗。利用氧割、线切割、铣床、摇臂钻等完成前模料、后模模料、镶件料、滑块料、斜顶料的备料工作;加工出前模模框、后模模框和避空位。电极和型腔铣削。进行前模、后模各处电火花粗、精加工用电极的准备工作;型腔铣削,同时,在加工中心加工各个模板的孔位定位孔,并精加工分型面。③电火花和线切割。加工镶件分模面、斜顶孔位;各个放电位置的粗、精加工。④研磨和钻孔。研磨镶件、分型面;螺钉孔、销孔、推杆孔、各个避空位的加工和冷却。
完成上述工作后,4组合并进行模具的装配,包括包浇口套、明确需要配做的位置和加工支撑柱、垫块和弹簧等。完成装配后送入注塑成型实训室试模。
4.3 生产性实训的项目来源
Y院地处湘西南地区,近年来,随着沿海产业的转移,中小企业大量从沿海回迁内地。同时,当地有1个大型汽车企业集团、3个兵器工业系统制造企业,因此,在模具用量方面的需求很大。在实践过程中,引企业项目进校加工有一定的难度,关键问题在于校企合作还未深入开展,企业对院校加工能力的认识不足,在模具制造精度、能否按期交付方面存在诸多顾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为服务市场提供人才,因此,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坦诚地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展示合作诚意,在初期合作中选择技术难度较低、工期长、成本较低的项目引入生产性实训,可暂时不追求利润,甚至略微亏损进行。目前,Y院模具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过3年多的努力,成功在当地模具制造中分得一杯羹,承接了区域企业线材、电子产品注塑模具加工、车用五金件冲压模具加工、火工品成型模具加工、夹具和检具加工等工程,初步实现了小规模盈利,同时,在地方企业中获得了较好的声誉。
5 结束语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经过“工学结合”“双元制”的道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成功将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锻炼提供极大的帮助。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生产性实训的内涵后,引生产性实训项目入校园,可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多方收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学武,赵裕明,孟婷婷.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3(06).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