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用在关键处
2015-09-10张来侠
张来侠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体现,因此,教师要在关键处用足工夫,把阅读和技巧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问 重点词语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1
是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现阶段语文水平的直接呈现,也制约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要实现阅读的突破,教师就要注意在关键处用足工夫,把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说要抓住关键点,渐次展开,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学到技巧和方法,进而逐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这在《刷子李》一文的教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一、抓住文题巧提问,翻出浪花朵朵
文章题目是透视文章内容的窗口,有的随意挥洒,直入题旨,以平易见长,如《梦圆飞天》《海伦·凯勒》;有的则匠心独运,风采独具,读来耐人寻味,韵味悠长,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对文章的题目,阅读时必须加以关注。
《刷子李》虽说并不见得怎样神奇,可细心想来,却具备无限韵味,只是未经挖掘,难以见精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要于此留意,在此用心,即使一开始不做出什么文章,也要适当提出问题,留下悬念,做好铺垫,有所拓展。
民间常常有“泥人张”“小刀刘”“大刀王五”一类的称谓,这是他们的标志,显示出他们在这一行当的尊崇地位,也体现出人们对他们的喜爱。“刷子李”是否如此?待我们通读全文之后就自然会明白。
这样,虽仅是稍微一点拨,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印痕,可促使学生积极阅读,亦能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为后面的进一步拓展留有余韵。
二、重点词语莫忽视,渐入美妙佳境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是我们阅读课文时尤其不应忽视的部分,把握了它们,不仅文章的脉络清晰,作者的情感得以触摸,文章的内容也能够轻松把握。
《刷子李》一文中可供咀嚼揣摩的词句很多,有些虽看似不经意,可一经回味,便历久弥香。教师在课堂上若是能引导学生细嚼慢品,并酌情加以阐释,必然可以使学生得到语言的享受,体会到语言的精妙。
“专干粉刷这一行”,一个“专干”显示出这位师傅心无旁骛,专意一门技艺的精神,为他的神奇功夫做了注脚,也说明,他如此高超的技艺并非天生,而是长期历练的结果。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为何会如此?行外的没见过的自然不信,哪会有这么神?行内的知道这样做的难度,势比登天,谁能做得到?又哪里会信?这样也就为曹小三的出场做了一个铺垫。“一直半信半疑”,就是他当时的状态。因为“半信半疑”才有他的细细观察,也正因为曹小三的认真,“刷子李”的一举一动尽显于人前。借助曹小三,“刷子李”的功夫得以一一显露。“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何其潇洒,又何其娴熟,举重若轻,信手而为,这一切让“刷子李”似乎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当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他“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也正是如此,敬畏“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塌”的“刷子李”的他,感到绝望。但峰回路转,惊愕之中有玄机,柳暗之时花才明,“那白点儿原来是一个小洞”,难怪曹小三要发怔发傻,那么,他想些什么呢?“好好学本事吧!”一语道破天机,这是对曹小三的忠告,也是“刷子李”自己的经验之谈,“刷子李”一定有过一段艰苦的磨炼过程,如果没有一开始的一塌糊涂,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神奇般的让人难以置信的高超技艺。“刷子李”是“刷”出来的!别人“刷”得不到家,本事不济,自然就难以得到这一行当的尊号。“刷子李”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真材实料的过硬功夫。
学生穿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分析,去感受,去寻觅,必然对文章有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及彼,想到自身,想到未来,并在感悟的同时获得写作的灵感。
三、超越文本,精彩尽在想象中
阅读如果局限于文本,受制于文本,视野未免狭窄,应该由此及彼,走出文本,这样才能使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师:“刷子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声名,在圈子里有了声望之后自然要扬名在外。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大家还记得我们一开始阅读本文时的问题吗?“泥人张”若是没有过人的本领如何名声流传至今?你们从书本上、影视中看到或是听到的故事有哪些?想一想,然后讲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的思绪一旦被激发,就会如瀑布般飞泻,那些动人的故事必然会带给学生以强力的冲击,学生受到的教育必然是深刻的,受益终身。
当然,阅读是一项慢功夫,其能力也不是靠几篇文章的阅读就可以具备的,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只有脚踏实地地阅读,日积月累,不断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