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学术化”与“语文化”
2015-09-10杨德志
杨德志
新高考一直秉持试题命制“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2014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独具匠心、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但从试题内容选择、问题设计角度、能力要求、试题呈现形式等微观角度看,试题风格具有“学术化”和“语文化”两大特点和趋势。为了提高考生备考效率,把握命题规律,下面笔者就以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为例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学术化”
这一趋势体现在把专业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范式及技巧渗透到历史试题中,借以考查考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一般史学研究流程为:提出现实问题—搜集有关史料—以史学范式为视角—对史料开展研究—形成史学成果以解决现实问题。
1.试题呈现形式以各种史料文本为依托。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事件或过程,具有不在现场性、逝去性、一维性、不可回溯性等特点。在坚实的史料文本基础上还原历史是史学的使命,这一方面是指历史学家要想如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借助史料文本这一依托,对史料文本进行考证和解释,从而获得“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及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认识。兰克曾说: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翦伯赞曾说: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另一方面是指史料文本是检验历史认识成果正确与否的客观证据。史料是人类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的各种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具有真实性、直观性、现实性等特点,具体分为档案材料、古代文献、历史著作、史学论文、画作、统计数据、民间歌谣等。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在试题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充分运用史料文本的特点,史料的价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一道试题无不以史料文本为依托,史料文本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第6题提供了关于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漫画资料,第8题提供了我国建国初期新闻报道资料,第11题提供了李岚清的篆刻方印图片资料,第22题提供了图表资料。不难看出,命题者试图通过对史料文本的运用体现命题“重视新材料”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全面考查的重要目标。
2.试题问题设计以多种史学范式为视角。
史学范式是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解决历史问题的一把“钥匙”,是认知和诠释历史的方式,有利于我们全面地、科学地还原历史发展的真相,多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评价历史,弥补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当前的历史研究中有现代化史学、文明史学、整体史学、生态史学、社会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等范式。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充分借鉴、吸纳、运用了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范式,考查了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认识和评价同一或不同历史事实的能力。例如,第15题充分运用计量史学,引导考生运用现代数学,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再现历史事实的真相,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评价历史的意义。另外,试卷还引入了比较史学、社会史学、现代化史学等范式,引导考生在解题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总结,以此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第1题再现了儒家思想的变化;第2题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对“市”的具体管理变化;第3题揭示了古代不同历史阶段印刷术的发展变化;第8题运用了社会史学范式,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迁移、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揭示了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和地位;第21题比较了我国古代不同王朝对中枢权力的调控;第23题运用了现代化史学范式,考查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试题内容选择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
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追寻历史、研究历史,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卡尔认为: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与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一种针对过去的兴趣,而是一种现在的兴趣,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时,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就会变成现在的。由此可见,现实问题是历史研究的动因和契机。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在试题内容选择上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没有回避现实热点、焦点问题,反而以现实问题为试题命制的切入点,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考查了考生理解、评价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能力。例如,第4题考查了明王朝海洋政策,探究了当前海洋意识的历史根源;第19题反映了当前政治格局的现状;第20题揭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存在的现实问题。
4.试题能力要求以专业化学术理论成果为标准。
专业学术论文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理论成果,是历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要求考生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它秉承了往年试题小论文的风格,但要求更高,论文字数要求为280字,比往年多了30字,而且强调思维方式的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是名副其实的历史专业学术论文,它不仅能够综合考查考生历史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够选拔出更好的历史人才。
二、“语文化”
这一趋势体现在试题的问题设计、能力要求等方面,试题与高中语文试题风格大致相似,考查考生阅读与理解文本的能力,具有脱离历史学科专业的特点。
1.选择题的“语文化”倾向。
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选择题在试题的问题设计上呈现出了“语文化”倾向,几乎有一半的选择题出现了“说明”、“反映”、“表明”、“可见”、“可知”、“概括”、“旨在”、“推断”等考查获取信息能力的字眼,甚至其中有些选择题的问题设计没有一点思维含量,只要考生读懂题干材料,答案就自然浮现了出来,不需要任何历史专业知识,与高中语文试题风格一模一样。例如,选择题第19题最为典型: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2.材料解析题的“语文化”倾向。
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在主观题的问题设计上呈现出了“语文化”倾向,如第21题“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第23题“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问题设计太简单,答案明显就在材料中,只要认真读材料就能知道问题的答案,其作用仅仅起到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语言归纳的能力,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不足,更谈不上历史学科专业特色的体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局面的出现。
三、复习备考建议
1.抓大放小,突出重点主干知识。
复习时要以《考试说明》规定的具体考点为依据,以近三年高考试题涉及的主干考点知识为抓手,对考点知识进行研究,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突出重点主干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的“深挖取”,力争达到“理解透”的程度,从而实现有的放矢、高效备考的目的。
2.注重理解,提高备考效果。
理解性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下通过个体的心智运作和意义建构,不断获得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过程,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表现。它可以使学习者变成问题的解决者,是一种有效学习。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我们应该学习《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本史实、史论,也应该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由于基本史实具有抽象性,且主干考点数量众多,如果仅仅依靠课本内容来理解,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机械地背诵,不但效果会很差,而且还会浪费宝贵时间。史观是认知和诠释历史的不同视角和方式,只有理解史实、史论、史观,才能将考点知识融会贯通。
3.加强对考点知识的整合,构建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曾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他认为,学科结构既是学科的课程中心,又是教学中心,学生懂得了学科结构就会理解掌握整个学科内容,学生懂得了学科结构就能够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而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罗万象,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概念密度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知识点,而要以史观为指导,从专题、通史、小主题三个角度对考点进行整合,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使考点知识综合化、规律化、系统化,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科能力和素养。
《考试说明》指出,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可以运用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也可以选取经典史料,然后以此为依托,对史料进行抽象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这一方面可以归纳出史实的真实内涵,分析历史发展原因,准确评价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助其形成论从史出的观念。
5.运用多种史学范式,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的能力。
现代化史学、文明史学、整体史学、生态史学、社会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态史学等范式在高考试题中不断出现,成为新高考一大亮点。不同的史学范式就是研究历史的不同角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突破传统历史思维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6.关注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研究命题切入点。
热点、焦点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是高考试卷命题内容现实化的表现,是历史学科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的反映,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现实热点、焦点问题,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尽量把考点知识与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用历史知识正确分析、研究现实问题,培养现实意识。
7.加大对试题结构的研究,提高应试技巧。
试题结构研究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往往被许多师生忽视,只有加大对高考试题结构的研究,才能发现试题命制的规律,把握命题的走向,掌握科学的解题技巧,并在复习备考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