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政治解读

2015-09-10黄垠昌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1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依法

黄垠昌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参加2015年高考的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教材知识的切合点。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内容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政治解读】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③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⑤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⑥确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内容摘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政治解读】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④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⑤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三、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内容摘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政治解读】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②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⑤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和法律保障;⑦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内容摘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政治解读】①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②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④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维护人民的利益;⑤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⑥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五、公民参与立法途径更多

【内容摘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政治解读】①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②依法参与立法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公民参与立法的过程是推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③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六、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内容摘要】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政治解读】①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②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任何干涉;③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⑤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内容摘要】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政治解读】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②政府要行使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⑤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消极阻碍作用。

八、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

【内容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政治解读】①政府要行使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法治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②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⑤培养“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依法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科技看百年
湖北省荆门市检察院依法对刘明刚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广东省检察院依法对陈定坤决定逮捕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镜头·中国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