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方法价值选择

2015-09-10胡兴松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1期
关键词:普遍性矛盾事物

胡兴松

【单元指要】

第三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在复习第三单元时,我们要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变化发展的观点,紧扣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掌握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懂得六大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树立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单元是全书的终点,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我们努力去探寻“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了解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复习第四单元时,我们要从生活与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追寻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学会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把握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考点分析】

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温馨提示◎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注意区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方法论意义: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温馨提示◎注意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不同。两者的辩证关系是: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3.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安排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

◎温馨提示◎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5.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注意把握其原因)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温馨提示◎注意事物发展的途径(道路)与总趋势的不同。

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温馨提示◎质变不等于发展,只有前进、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不是所有的量变都必然发生质变;“做好量的积累”不等于“进行量的积累”,对事物向好的方面变化的量要日积月累,对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的量要防微杜渐,而不能进行积累。

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8.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温馨提示◎重点把握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和三种情形。

◎温馨提示◎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就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二是指同类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温馨提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事物的共性存在于充满个性的事物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即充满个性的事物中包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包含着”不等于“包含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不是“普遍性变成了特殊性,特殊性变成了普遍性”,而是“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亦然”。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次矛盾的含义及辩证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温馨提示◎主次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矛盾存在的前提下,由矛盾的地位与作用不平衡所造成的。简单的事物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事物存在多对矛盾,这也就有了矛盾的主次之分。

1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温馨提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由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不平衡所造成的。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中的第一个“主要”,这并没有否定“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次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的影响。

1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温馨提示◎注意区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凡出现“抓重点”、“关键”、“主题”、“中心环节”等词句的问题就是考查主次矛盾,而出现“成就与问题”、“优点与缺点”、“利与弊”、“功与过”等词句的问题就是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

13.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4.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温馨提示◎注意否定观(包含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的区别。

15.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6.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7.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注意区分二者的“分歧”与“根本分歧”)

18.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会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1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0.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温馨提示◎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温馨提示◎重点把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的,也就是改革。注意: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温馨提示◎注意区别“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4.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5.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温馨提示◎重点理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2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含义(注意“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温馨提示◎重点把握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2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2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存在的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温馨提示◎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2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应该成为我们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

【知识图解】

【重点梳理】

1.如何理解人为事物的联系与人为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相对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言的。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为的联系是相对于事物的客观联系而言的,人为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本身没有联系,而人为从事物外部强加给事物的联系,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是对事物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的诡辩论。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包含哪些内容?

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它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它要求我们做好量的积累;同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

3.联系、发展、矛盾是什么关系?

联系、发展、矛盾都是以物质为载体或主体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是过程的联系,是新旧事物的联系。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体现事物的联系。

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4.否定就是质变吗?

否定和质变都是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表达和揭示,说明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即一事物如何变为他事物。但否定不能等同于质变。

否定和质变的区别是:第一,它们各自表达的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方面不同。质变是与量变相对应的范畴,质变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的形式,是事物变化的状态。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概念,否定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的过程和途径,即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必须通过否定的环节。它表明新旧事物既存在质的不同,又存在着联系,是一种“扬弃”的关系,既有克服又有保留。第二,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而质变不一定是发展。第三,质变主要体现的是事物变化过程渐进性的中断,是事物变化的非连续性。否定体现的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5.如何理解“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从概念看,贡献是指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从内容看,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种贡献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其次,这种贡献可以是物质贡献也可以是精神贡献,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而不能只择其一。从表现方式看,人的贡献可以表现为具有重大突破的发明创举或震惊世人的壮举,但更大量地表现为平凡工作中的默默奉献。所以,凡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尽责,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不管其从事何种工作,也不论其能力大小如何,都是具有人生价值的。

【典例解析】

例1.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A.复杂多样的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D.固定不变的

解析: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应选A;B、C、D项本身就是对事物联系的错误认识,不能入选。

答案:A

例2.右边这幅漫画体现出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B.只要努力,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C.脱离现实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会适得其反

D.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

解析:漫画中的人物脱离实际,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D

例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此回答(1)~(2)题。

(1)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2)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析:这是一道以古文为背景材料的引文式选择题,需要把握引文的内涵,并结合设问来解题。根据设问,第(1)题“小恶”可变“大恶”,“小善”可变“大善”,①可选;善恶属于性质判断,选④。第(2)题③观点错误,①和题干无关。

答案:(1)B(2)B

例4.台风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但也会给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它是维持地球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D.我们应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解析:B项不是题干的主要思想,因此不能选。C项和D项与题干不相干。

答案:A

例5.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解析:既是“绊脚石”,又是“垫脚石”,体现了全面的观点。B、C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错误的,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答案:A

例6.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品种的农作物在种植几年以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从而导致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解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是运动和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A项不能入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不可能都是前进和上升的,B项不能入选;事物内部矛盾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其结果也会有两种可能,C项不一定就是发展;只有D项才正确揭示了发展的实质。

答案:D

例7.“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解析:本题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经济环境下人们的生存方式,强调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B

例8.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在《食荔枝》中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在《荔枝谱》中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A.价值判断总是具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政治家,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同为宋朝文化名流的苏东坡和蔡襄为什么对同一事物——荔枝作出的价值判断不一样。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人们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但从价值的哲学定义来看,人的主观需要的不同是导致价值判断不同的核心。

答案:A

例9.材料一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我国在实施反贫困战略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即由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转变为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结合起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开发贫困地区资源,贫困地区逐渐开始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我国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

(2)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性扶贫的重要意义。

(3)对于极端贫困人口与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应该分别采取怎样的扶贫策略?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紧扣“唯物辩证法”,准确运用原理说明“转变”。回答第(2)问时,要紧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来分析。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分别采取怎样的扶贫策略”,分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1)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就是唯物辩证法“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扶贫的战略上,把“输血”与贫困地区内在“造血”结合起来,是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表现。

(2)开发性扶贫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将政策扶持(免征农业税等)、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方式,与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贫困地区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摆脱贫困。开发性扶贫贯彻了群众观点。

(3)对于极端贫困人口主要采取“输血式”扶贫。通过低保、救助等各种方式帮助极端贫困人口解决他们依靠自身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极端贫困人口,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实施救助,并引导他们从“输血式”脱贫逐步转为“造血式”脱贫。

对于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国家要将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和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相结合,以“造血式”扶贫为主,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文化下乡、市场引导等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开发性扶贫。

例10.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职工,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末,她自愿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贫困地区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乡村小学教师,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农村孩子的身上。有人认为这是在做“傻事”,她却说:“我就是想做一点有意思的事……在孩子中间,我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结合这位女工的事迹,谈谈应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结合材料,把握原理和事例之间的联系,本题的答案就比较明确了。

参考答案:①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②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表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③在对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这位女职工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得到了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获得了自我满足。

【思维训练】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们所倡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参考答案: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循环经济的流程体现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林果业是某市的一大支柱产业,这里土壤、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植水果,果农又有种植水果的丰富经验。随着我国林果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新品种水果日益丰富,但这里的果农栽种的果树仍多为传统品种,产出的水果质量较低,销售困难。于是,该市果农砍掉老果树,栽种优质果树10万多棵,增强了该市林果业生产发展后劲。

(1)请从经济学角度谈谈你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认识。

(2)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它们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1)材料表明,要实现农民增收,就必须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利用科技,引进良种,提高效益;必须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创收路子;必须多研究市场的变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2)材料体现的哲理主要有: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要立足本地资源实情,该市果农充分利用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植水果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就体现了这一点。②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市场行情是变化的,顾客的需求也是变化的,作为果农,只有研究这些因素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果农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发家致富,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进取精神,而是否按经济规律办事直接影响着果农的劳动成效。

猜你喜欢

普遍性矛盾事物
矛盾的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矛盾多发”可怕吗?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单独中的洞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