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为本,打造教师听课“好”环境
2015-09-10封志宏
封志宏
听课是每位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听课来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并通过与自己教学行为的对比来自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很多学校把听课当作“任务”来分配,更有甚者与考核挂钩,这样做不仅使听课“形式”化,达不到听的效果,而且还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如何才能使教师“听”好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构建教师听课“内”环境
“听”课的主体是教师,要达到听的效果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不仅让教师能“静心”于听,而且要让其“有心”于听。
首先,学校要以师为本,制定灵活听课记录模式。常规听课记录模式不仅要求记录全面且特别繁琐,而这些繁琐的记录不仅加重了教师听课的负担,而且还束缚着教师听课的思维,而要减轻教师听课负担,解放教师听课思维就必须打破常规听课模式,变单一的记录模式为多样化的记录模式,使其在用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来听课,从而使其能“静心”于听。
其次,学校要以师为本,制定多样听课目标。常规的听课对于教师来说往往目标单一,这种单一的听课目标对于听者来讲恰恰是一种桎梏,因为单一的目标往往会给听者一种导向,使其不自觉地为完成目标而听。而要破解弱化这种导向性就必须变单一目标为多样目标,使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所需而“有心”于听。比如,我们学校对于新教师的听课提出了以下两个听课目标:第一,寻找长处,也就是找一处所授课的“闪光点”。虽然每节课都不尽完美,但必有其“最精彩”的地方,让每位听课教师找出自己心目中的授课者最精彩的地方,这不仅是对授课者的尊重与认同,也是听课者需要学习的地方。第二,发现不足,提一个建议,也就是找出授课者的失误之处,并为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样的目标虽然不具体,但对于新教师来说易操作,且会始终引导其思维而取得“有心”听的目标。
二、构建教师听课“外”环境
“孟母三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为了使老师们“听”有所得,学校必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课外围环境,为每位教师创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位教师乐于听课。
1.打造良好听课环境
首先,学校要下放教师听课权,教师是听课的主体,而要达到其听的目的就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否则听课就只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其目的。为此,学校下放听课权,给每位教师听的选择权,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量体裁衣。其次,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校情,制订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听课模式,给每位教师创造听课的选择机会,使教师能“择良木而栖”。比如,学校可以构建同年级同课程的“同课异构”的听课模式、构建不同年级同课程“课程连接”的听课模式、搭建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综合课”的听课模式等。
2.搭建良好评课平台
听的目的在于总结优点,反思不足,最终为我所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评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任何一节课都会有得与失,而这些得与失往往在“评”的过程中会得以凸显,所以学校要为教师搭建良好的评课平台,使每位教师能对听课中的一个好亮点、一个小失误进行交流,并对这些亮点的运用及失误的避免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最终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碰撞来点燃教师们思维的火花,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来构建语言式评课平台,也可通过网络建立学科论坛来构建文字式评课平台。
3.建立定期交流平台
学校要定期交流教师的听课笔记,这不仅是对每位教师听课“成果”的一种展示、一种肯定,更是关于教师如何听课的一种交流、一种学习。笔记中的一个记法、一个反思等都有可能唤醒教师的灵感,成为彼此学习的榜样。此外,这样的交流还会增进教师的学习欲望,为以后的“听课”活动增添动力。
学校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给每位教师创造宽松的自我听课“内”环境,另外,还需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课“外”环境,为其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内外结合,才能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听课”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平山县大吾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