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课不再“走马观花”
2015-09-10马肃霜
马肃霜
每学期20节的听课,这好像是许多学校的硬性规定。但是对此听课制度进行细化与良性操作的并不太多。破解这种敷衍、被动的“走马观花”式听课,不能总是靠说教、强制等方式去让教师认真听课、评课,而应该从改革教师听课考评制度入手,使听课真正有效。
一、明确教师听课的意义,掌握听课艺术
听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也不是把听课簿补齐,更不是为了迎接上级或学校的检查。让教师“听课”,实质上就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借鉴的良好时机,让教师“听”出他人的教学长处,“听”出他人的教学风格,“听”出他人教学设计理念,从而内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取长补短,尽快帮助自己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同时,通过听课,让教师能够较好地学会辨别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评课后共同提高与进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研水平。
当然,听课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有必要掌握听课“听”什么,怎样“听”。如,“听”教师如何安排课堂结构的,“听”教学情境如何创设,听新课如何导入,听如何过渡,时间如何安排,“听”知识是如何应用与迁移的,“听”教材重点如何体现,“听”难点如何突破、如何板书;还要“听”教师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听”出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反应等。
二、尽量减少听课的节数,保证听课效果
听课节数的多少,与听课的效果不成正比。有针对性的听课,带着问题听课,带着学习的心态听课,即使少听几节,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听课质量。听得节数多了,耽误的课就多,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教学任务,破坏了教学秩序,从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因此,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有必要适当减少听课节数,由20节降至15节或10节。减量不减质,学校要在提高教师听课的质量上下工夫。
首先,在听课前,教师要研究一下听课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特点、稍微了解一下听课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并查阅相关的教材要求,做到听课心中有数。
其次,在听课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提高听课质量。1.听课教师要把自己置于小学生角色,始终处于“学”的情境中,放下身子,从学生角度,沿着学生的水平,设身处地地听一听、想一想:假如自己是一名学生,听明白了吗?学会了吗?2.听课教师不要忘记自己的“教”的角色。对比思考,如果这节课让自己来上,如何设计?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设想,与执教者的课堂进行对比,判断出课堂教学的优劣。3.听课教师站在“指导者”的角度审视课堂,运用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分析课堂,发现授课教师的优点与不足,并给予今后课堂教学的提高与改进建议。4.听课教师要学会“审美”,善于用欣赏的目光,去感受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领悟执教教师的独特的课堂结构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等,从而体会与学习授课教师的优点和风格。
三、细化听评课考核机制,提高听课质量
首先,更新听课簿的检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评教师的听课簿。听课簿常规的记录如听课日期、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等要全面;重点是检查听课簿中所记录的重点内容及思考要点,以及学生在课堂表现情况的记录;最后听课还要有听课体会、感悟及对本节课的建议、意见等。
其次,完善听课活动过程。为避免教师听课的随意与盲目性,避免“走马观花”式听课,要更新、完善教师听课活动过程,提高听课质量。1.听课要“签字”。在教师的听课簿中,每一节听课记录都要有授课教师和相关科室领导的“签字”。2.做好评课记录。是校内举行的公开课或听评课,听课教师要积极参与评课,听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做好“评课教师”记录,学校相关科室领导给予审核。3.上好“还原课”。外出听名师课或优质课,由带队领导认真组织落实,教师回来后要上“还原课”,把优质课或名师课的理念通过自己的理解再次讲授,带给学校里的其他教师,扩大共享效应。4.转变评课视角。从主要“评教师”转到重点“评学生”,包括学生的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状态,从这些学生状态中透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态度、思想等状态。
另外,加强听评课反思及过程检评活动,从而推动教师有效听课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