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领学生有效阅读的三个抓手
2015-09-10田芹
田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静下心来深入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并引领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融情,在读中意会,使学生达到主动阅读、合作阅读、高效阅读的目的,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注重读题,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
俗话说:文章的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所以,文题又有题眼之说。有些文章,单看题日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去质疑,再在读中质疑,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在起点上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的支配下带着激情去读文本,即在质疑中开启自己的阅读之旅。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上课开始,学生一读课题,就产生了许多的疑问:鱼是在水里游的,为什么游到纸上去了呢?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去呢?对于学生的这些疑惑,我没有照本宣科地予以解读,而是通过适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想到的问题当作课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在课前分析课题: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鱼真的会游到纸上吗?学生会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呢?因而,我从学生出发,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以期在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审题质疑。总之,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题中质疑,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注重设境,引导学生在读中融情
创没有效的情境,是让学生深入文本融入文本的有效手段。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心灵的流露,因而它是有情有境、有血有肉的。教师的教学就要善于披文入境,披文人情,善于引领学生在文本间畅游,达到与文本情感共鸣共和的境界。有些课文描写的情境难以亲临,就需要教师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人情入境。在读中融情,就是在文本情境下,读活文本,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教师可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配以优美的录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水的清澈、山的奇特,从而吸引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在与文本的交融中达到人文一境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披文入境,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通过不同手段的穿插妙用,来达到激发学生情趣的目的,这样效果必将更佳。小语课本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文章,对于这些文质兼美、以境取胜的课文,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再在融情入境中吸引学生。
三、注重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意会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是从绘声绘色的范读开始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言传的过程,它还特别需要意会,往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就完全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领学生主动深入地去品读文中的意趣所在。特别是那些以意趣见长的小品文,更需要教师通过范读,萃取文中“物”的天真活泼可爱,从而读活文本,激发学生情感。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我们家的猫》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我在引领范读中,把小猫的美感、动态、可爱读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此时,学生怎能不愿意进入文本呢?于永正老师说过:“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由此看来,范读是师生情感升华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范读引领中,就要善于抓住“意趣”二字引导学生去意会,把“读”作为第一有效的手段,从而将阅读教学不断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