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015-09-10程纲

考试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杨修曹操研究性

程纲

初中学生研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内引导课外,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阅读疑问,获得结论,强化阅读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疑惑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可现在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程式化教学,漠视了学生的个性,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发挥创造力、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是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明了“怎样读”和“文艺鉴赏的程度”。“我第一要说的,就是先了解作家的生平。”“其次,我要说的,对于你所欢喜的一作家的作品,广施阅读,如果能够,最好读其全集。”这样的读者中学生显然不具备条件,那么怎么阅读呢?由低到高,了解作品的梗概;同情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人喜则喜,作品中人悲则悲;赏析作品文字,欣赏结构、音律、表达法;接受感情的传染,引起共鸣,触及心灵。这种阅读有助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杨修之死》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尝试。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主要讲述了西蜀犯界,曹操引兵拒敌不利,兵退斜谷,杨修以“鸡肋”之意做退兵准备,曹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之。小说插叙生活中五件事说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刻画曹操、杨修这两个人物形象。本篇课文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并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这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未作交代。若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则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容易导致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扼杀学生阅读的创造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语言通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坚实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讲了明清小说发展情况,罗贯中其人,继而组织了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相关情节,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杨修》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阅读自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见仁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杨修之死谁之过的辩论赛”。在辩论中解读人物性格,开拓了阅读的创造力,曹操自私、阴险、虚伪;杨修恃才放旷,的确爱耍小聪明。辩论后,我也表明观点:杨修该杀。

三、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文本细读,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鲜活。

具体引导以下几点:第一,联系前后事件,认识杨修的聪明;第二,抓住课文关键词,理解曹操性格;第三,认识杨修言行对军国大事的影响。并把这三点引导细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解答、争论、探究。杨修的聪明之处在解读“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绝妙好辞)时,更突出,连曹操也慨叹:杨德祖之才早我三里。在节选课文里,恃才放旷尤显旷;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课文刻画细腻,“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佯怒”等处,曹操的阴险狡诈跃然纸上;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军中无戏言,作为行军主簿,竟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揣度主帅心理,做退军准备,并告知先行大将夏侯惇,这在进军不利的情况下,难道不是扰乱军心吗?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发挥再创造力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审视人物,受到了情感的传染,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媒体,以利于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宽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一定要细读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

“语文课无非是个例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学生阅读会走向更广阔的田野。

猜你喜欢

杨修曹操研究性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一合酥”续编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