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校长成为教育家原因分析
2015-09-10周仲飞
周仲飞
日前,在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再次提出,“中学校长要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民教育家。校长首先需要理念,即对教育事业真谛的理解和信仰,把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因材施教,作为价值追求;其次需要胆识,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敢于担当,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风格;再次需要环境,即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教育投入有较好保障,消除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管理模式,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显然,副委员长的讲话,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道出了新时期校长如何成为人民教育家的路径和要求。讲话既概括了校长、学校与教育事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深切地表达了党和政府对校长成为教育家的殷切期望。
其实,关于校长应当成为教育家的议题,除了副委员长的讲话,一直认来,不少专家、学者也曾对此有过无数细致的论述,引导与期待,希望校长能努力成为新时期的人民教育家,以此引导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健康、有序向前发展。在一系列论述中,他们还着重强调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家?为什么要成为教育家?怎样做才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应具备哪些品质、素养、意志、信念和力量?现阶段为什么迫切需要教育家办学,把持教育的脉搏和方向。专家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宣传推动,使校长成为人民教育家的目标尽快实现。
诚然,放眼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层面,我们不乏无数教育家坯子的校长存在,他们年轻气壮,有理想,有抱负,思想敏锐,品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重视人文关怀;他们对工作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愿承受,敢担当,办事雷厉风行,决策特色鲜明。然而,就是这样一群颇具底蕴,富有个性的教育工作管理者,在现实中始终没有,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们期待的教育家,分析个中原因,不乏以下几大因素影响所致。
一、国人教育思想功利化的影响
按照教育本意,孩子在校读书受教育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通过学校一系列读书学习活动,让每个孩子健全人格,增强体魄,提高心智,增长见识,并通过自然状态下有序,有形,有过程,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教育他们知书达理,讲文明,守纪律,懂礼貌,懂得做人该做怎样的人,将来如何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人。二是通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教育他们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劳动生产技能,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并在这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也就是说,读书学习(获得分数与成绩)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是有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体现自身价值。然而,近些年,特别是社会实行市场经济模式后,由于国人的功利思想,教育完全抛开了“育人”的功能,只为单纯地追求学业,便使得长期来肩负教育双重任务(既学做人,又学文化)的学校,教育和校长遭到前所未有的办学理念冲击。学校尤其是校长不得不对自己曾经坚守坚信的教育理念作出调整退让,以避免教育与社会意识发生强烈的对抗与冲突。教育存于社会之中,非独立于社会之外,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帮助和保障,它受社会多方面制约,处于这种生存境况,“退让”便是教育最好的选择和无可避免的事实,不得已而为之。综观教育现状,众多校长正确的办学理念得不到贯彻执行,满身的才华不得施展,远大的抱负不能实现,不断的努力最后还是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相当程度上,是目前国人浓重的教育功利思想影响所致,“功利”像一条无形的,沉重的精神铁链牢牢地捆住了部分校长的成长、成才和成功的手脚,使很多优秀校长不能成为教育家。
二、国家中高考制度片面化的影响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高考招生选人方式,都是重分数,轻能力,只要一个人的分数领先,达到或超过一定要求,他或她就可能成为名校或重点大学录取对象,至于其他方面的条件要求,如,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体魄、实践能力等,都不重要。由于这种招生方法长期不变且约定成俗,便直接导致教育行业发生最糟糕的现象——一切向分数看齐。因考试导向片面,学校教育几乎变成分数统领一切,教育凸显畸形。近些年,虽经各方有识之士奔走呼喊,招生考试方法有所改变,部分地方和大学出现了自主招生、提前招生、联合招生等新方法新举措,但从整体看,中高考方式还是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仍是重分数高低,轻能力大小,换汤不换药。
从表象上看,似乎国家的招生考试与校长的成长成功(成为教育家)没有多大因果关系,其实不然。道理很简单,中高考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阵地是学校,学校的领导者是校长,由于这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国家的招生考试政策发生变化,必然会首先触动校长的神经,影响和促使校长采取措施去应对,这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一旦中高考方式方法有变化,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考试成绩,影响学校升学率。学生的成绩如何,又会立刻涉及到社会影响与社会评价,在全民以升学率高低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前提下,学校一旦考试失利,校长必然承担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处于这样的境地,作为校长,要千方百计开动脑筋,尽量让学生出好成绩,让学校获得高的升学率,这是校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作为一名校长无法推脱的大事。另一方面,作为校长,除了管理一所学校的运作外,他还肩负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上旬下达任务。因此,鉴于校长的这一角色,一旦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发生变化,校长应当也不得不跟着认真地去贯彻执行,更何况像考试政策这样的大事。可想而知,鉴于校长的角色、义务与责任,尤其在不可避讳的中高考制度面前,校长尽管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也有理想与抱负,但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只得先屈从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迎合考试制度,满足社会评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就在这种矛盾胶着过程中,校长许多本该成为教育家的优秀品质,信念和力量逐渐地被消耗殆尽。
三、校长自身办学意志软弱化的影响
优秀校长成不了教育家,除了不可抗拒的社会外部因素外,校长自身办学意志软弱,也是最终不能成为教育家的重要原因。几年前,某县有这样一位优秀校长,大学毕业进入教育岗位,通过自己努力,很快便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凭着自己扎实的知识底蕴,颇具远见的办学理念及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他想把学校带出特色,在抓文化课的同时,也抓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此,他上任后,用心制定一系列办学方针策略,大胆实践并身体力行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他的影响带领下,没多久,整个学校出现了新气象,素质教育之花逐渐开始绽放。正当全校师生满怀信心创建特色,打出品牌之际,不少家长上门“参与管理”来了,他们向学校明确表示,他们向学校要的是成绩和分数,而不是什么品德、素质和技能。他们送孩子上学读书的目的,就是冲着上大学,找出路,求前途而来。他们强烈要求校长停止其他一切与分数无关的活动,让学校恢复原貌,集中精力狠抓“教育质量”。除了这强烈的“参与意识”外,他们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控告这位校长的“无德”,“无能”及如何“不务正业”等。就这样,在左右上下的多重压力下,这位极具远见,富有个性的校长自动调离了学校领导岗位。当然,结果令人遗憾,学校刚有起色的新气象,也临将红火的素质教育,就在这残酷的现实中,一切恢复原样。通过这起典型的教育案例,我们也不难看出,校长不能放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不能正常引领学校走上全面、正确的发展轨道,最后也不能把自己真正锤炼成教育家型校长,除了客观的社会因素外,校长自身缺乏一分足够坚定的大家精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试想,在他的事业刚有起色,成绩已经显现的基础上,(尽管现实不如意,环境也不利),假如他仍能做到大气凛然,勇往直前地走完这一程路,或许成功就离他不远,教育家的桂冠非他莫属。但令人遗憾,本可有能力,有才华成为一名教育家的优秀校长,终因自己缺乏足够的勇气、意志、信念和力量,经不起一定的社会风浪而离成功远去。
四、教育评价行为单一化的影响
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它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具有导航仪和风向标的作用,正确科学的评价对工作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回顾我国几十年来,社会或国人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评价,总体看,都呈单一化倾向,只关注评价学校分数升学率,少关注其他。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单一化,便导致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呈畸形状态,即重学生学业培养,轻学生品德修养。本来,按照教育的本真,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造就每一位学生成为知书达理、品德高尚、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人,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鉴于这一意义和要求,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认可,应当也必须从全方位考虑分析,不能光从分数上做文章,因为分数成绩,只属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可现实中,特别是近些年,社会和国人似乎就不认这个“全面”的理,他们对学校的评价要求,就是分数,再分数。社会对教育这种“强权”,“霸王式”的评价行为,同样像一条无形的,沉重的铁链锁住了校长们的手脚,让校长难以实施“拳脚”(实施全面正确的教育主张),评价单一化在许多方面倒逼着校长做出退让。面对无可也无法平衡调节的社会评价,不少优秀的校长就“伤”在这种评价行为下,不得不放弃自己正确的主张,最后失却成为教育家的目标志向。
总之,综合分析现实中不少优秀校长不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不管是功利化、片面化、单一化还是软弱化影响,如果我们把它集中到一点看,就是分数和升学率作的怪,是分数和升学率引无数优秀校长“竞折腰”。因此,在现实环境下,想真正造就大批的教育家,引领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有序向前发展,我们首先必须淡化全社会国人的教育功利思想,淡化分数升学观,还教育一片蓝天碧水,净化教育生态,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学校”成为真正的学校。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校长大胆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只要这样做,相信过不了多久,大批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便会茁壮成长,到那时,党和政府多年的夙愿——校长成为人民的教育家,也将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暨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