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解释性翻译长度之限
2015-09-10邹斯彧陈芳
邹斯彧 陈芳
摘 要: 解释性翻译是译者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译文读者的文化需求,对缺省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文内增补。解释性翻译是用于补偿文化缺省的重要手段,通常表现为语言上的增词或增益。但解释性翻译的限度往往被忽视,本文就解释性翻译的长度限度,提出以一句为限。
关键词: 解释性翻译 长度限制 一句为限
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处理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是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化定义可大可小,或指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一切事物,或指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既包含精神文明,又包含物质文明。语言正是文化当中的一部分,作为传递文化的媒介,语言不可避免地容纳了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在各种翻译困难中,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缺省是译者面临的最难以处理的问题之一——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自明的事物,往往在另一种文化中难以解释,更加难以理解。在翻译的文化转向潮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方式成为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一、概述
所谓解释性翻译,是译者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译文读者的文化需求,对缺省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文内增补。解释性翻译是各种翻译补偿手段之一,通常表现为语言上的增词或增益。
在西方译界中,翻译补偿概念出现已久。1977年,Wolfram Wilss在《翻译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不止一次阐释或提及“补偿”或“翻译补偿”,认为它是解决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翻译困难的方法。在该书中,Wilss首次提出解释性翻译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应对文化缺省导致的翻译困难的唯一补偿手段。Hervey和Higgins认为补偿可以弥补翻译之所失,使得译文产生类似原文的效果。
在国内译界,柯平可谓翻译补偿研究第一人。在1991年发表的《加注和增益:谈变通和补偿手段》一文及此后的相关两篇论文中,柯平对“增益”进行详细分析与定义,其概念范畴将解释性翻译囊括在内。2003年,在《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一文中,马红军提出了显性补偿与隐性补偿概念,并评述了语言手段、补偿位置、效果对等、翻译单位等与补偿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该文以Hawkes的《红楼梦》译本作为例证,阐释说明解释性翻译的效果。于2006年出版的《翻译补偿研究》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该书中,夏廷德对补偿手段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解释性翻译导致的增益。
到目前为止,解释性翻译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在增益或增词研究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这一技巧的实际运用方面,但运用的限度往往被忽视。介入原文的译者解释必须量化,其长度限度正是本文探讨的中心。
二、一句为限,辞达而已
作为文化使者,倘若译者过高估计读者能力,译文过于异域化,超越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势必造成译文无效。解释是必要的,解释性翻译目的在于填补译文读者异域文化的知识空缺。在翻译时,对缺省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通常表现为语言上的增益。如果译者过低估计读者的接受能力,在译文中提供了负载量过多的信息,语言过于明晰,词汇增加过多,既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又是对原文的任意更改,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负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发挥主体性,但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解释有限度,“辞达而已矣”。
例1:……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六味地黄丸。”……(《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译文:...“Eight Gem Motherwort Pills?”said Bao-yu.“Zhang’s Dextrals?Zhang’s Sinistrals?If it wasn’t any of them,it was probably Dr Cui’s Adenophora Kidney Pills.”...(Hawkes译)
在Hawkes的译文中,译者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方“左归”和“右归”的解释。“Zhang”指的是张仲景,左归和右归正是张仲景的药方。西方人对中医知之甚少,张仲景在中国古代医学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Hawkes向英文读者解释这两个药方的出处。在这个例子中,Hawkes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单词。
例2:……我又没有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译文:...I haven’t got any real brothers and sisters left here now.There are Huan and Tan,of course;but as you know,they’re only my half-brother and half-sister:they aren’t my mother’s children...(Hawkes译)
《红楼梦》一书中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中国读者都常常弄混淆,更何况是西方读者。因此,Hawkes很体贴地将宝玉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明确指出来,以便读者方便阅读和理解。此处,Hawkes增加了一句话,解释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姐姐分别是贾环和贾探春。纵观Hawkes的译本,面对《红楼梦》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加注的情况下,其解释性翻译从未超过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结语
译界一直存有对解释性翻译的质疑之声,如王东风曾评价解释性翻译,其缺点在于有时过于冗长和拖沓。甚至有批评者认为译者的身份过于明显,译者有“文化贩子”的嫌疑。解释性翻译之所以为人诟病,在于其不得不由译者主动介入原文,似乎是对原文作者的背叛和对原文的变形。实际上,任何一种翻译技巧若无度的限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相对于原文的背离。解释性翻译是补偿文化缺省的常用技巧之一,它必然会带来文章长度的扩张。但只要遵循一定的限度,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Z].Ha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Penguin,1973.
[2]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 and Method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柯平.加注和增益:谈变通和补偿手段.中国翻译,1991,(1).
[4]陆云.辞达而已矣——谈翻译中的增词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19-22.
[5]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6]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本论文为2013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基于解释性翻译理论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研究(13YY22)和2015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中国时事新词、热词英译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