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材课后习题,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2015-09-10李训豹
李训豹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的习题能直接反映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些教师不重视课后习题,学与练脱节,导致课堂低效现象,作者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让这些问题引领学生熟悉课文,作为深入课文的切入点,解读文本的金钥匙,拓展延伸的渠道,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课后习题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断改革。纵观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十分注重文本内容的钻研,忽略课后习题的分析与研究;重视课外教辅资料的搜集,忽略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目标不够明确,训练随意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一届不如一届,六年级的造句水平与二年级没有什么区别。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状况呢?那是课后的相关习题被忽视了,成了花瓶。因此,要重视教材课后的习题,方可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聚焦课后习题,构建有效课堂
1.分析习题,细化学段目标。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它在编写的过程中都凝聚了编写专家的心血。每一句话,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编者们精心编写的。新课标的精神,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紧扣课后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并让教学始终瞄准目标,这是有效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各学段能力的培养是有侧重的,如何确定各学期训练的重点呢?除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直接作了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确定。课后习题揭示的训练目标要比学段目标显得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2.紧扣重点,确定课时目标。
在明确学期的学习目标、单元训练的重点后,就可确定课时目标。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课后习题有:(1)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用钢笔描红、临写;(3)读一读,再抄写;(4)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5)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这五道习题中第一道是朗读、背诵习题,第二、三、四道是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习题,第五道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照课后习题,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要的词语。(3)通过重点语句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教学目标与课后习题相互对应,紧扣课文,特色鲜明,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二、交流课后习题,引领学生熟悉课文
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两三课时,因为课时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所以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课文产生遗忘,学习热情也会有所减弱,不利于后续课时的开展。如果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后习题中“读写词语”这一类习题,以词带句,以句带篇,复习导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九色鹿》第三题: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斥责、发誓、惭愧、知恩图报、残害、灵魂、笑话、背诵、背信弃义”,教者在处理这道练习题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读、抄、听写”上,而是作了补充要求:用上这些词句写几句关于课文内容的话。第一课时结束后教者把这个作业布置下去,并且在第二课时的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很熟练,虽然用的词句有多有少,但是在交流过程中,不仅熟练了课文,而且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在表达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探究课后习题,撬动课文的支点
“课后习题”中不乏这样的习题,它们反映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很高的探究价值,抓住了它们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围绕它们展开教学,可以避免教者的繁琐提问、繁琐分析,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如《詹天佑》一文,课后有一习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紧扣重点词“杰出”“爱国”,由此辐射全篇课文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几个方面感受人物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对詹天佑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潜心会文,教学主脉络清晰,阅读整体性更凸显,课堂更简约。
四、关注课后习题,演练技能的阶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整个语文教学都是“言语活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言语活动,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落实下去?“课后习题”中有相当数量的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如造句、读写结合的“小练笔”等。因为有了课文的例子,有了学习课文的铺垫,学生训练时没有了“绞尽脑汁”的痛苦,觉得有东西写,也很乐意写。如《虎门销烟》第四题: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写话训练,使学生的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也迁移运用“课文语言”。如果我们处理好这类习题,则不仅可以实现读写结合,而且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注重课后习题,课外拓展的桥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后习题中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练习演讲、排练课本剧、收集古诗、交流故事等,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自然和社会,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对于这类课后习题,当堂结合教学完成的要当堂完成,不能当堂完成的教师要有所布置,有所落实。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说:“课后习题,或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它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不应被视为一种摆饰。我们要共同关注课后习题,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扎实、有序、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