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性评价:学生的策略
2015-09-10沈艺
沈艺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5)10 - 0038 - 03
摘 要 基于对学习性评价理念的理解,设计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六种可操作的学生的学习性评价策略,创设了多样化的自评和同伴评价情境,为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学习性评价 课堂评价 探究性实验教学 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前言
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学习性评价为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学习性评价是学生、同伴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常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当前学习作为出发点,搜寻、反思,并有效反馈从对话、实物展示及观察等活动中得来的评价信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运用评价得到的信息,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效果。学习性评价理念强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因此,要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活动,让学生成为评价过程的参与者。现从6个方面对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性评价策略的进行设计和实践。
2 策略的设计与案例
2.1 让学生参与制定某些学习目标的实现指标
目的: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能够真正理解的表述方式,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不断地强化技能,使后面的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更加顺利。
操作方法: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将一些重点或难点目标的实现指标让学生参与确定,经历指标的制订、修改、增删过程。
案例:“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中引导学生制订实现指标。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合格的实验设计方案应该达到的标准,笔者先通过展示有缺陷的案例和合格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标准的实验步骤应该包括哪三个步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或别人的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当你觉得同伴的实验方案有问题时,你会给对方提出什么样的修改建议?怎样的指标才合适?”讨论后师生总结出合格的实验步骤的实现指标。
2.2 使用实现指标的评价清单促进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目的:加深对学习目标的清晰认识,觉察到自己或同伴与预订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思考采取何种策略来改进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小组的分工和合作。
操作方法:教师将一些学习目标的实现指标或将比较复杂的实验操作步骤设计为评价清单,以表格形式呈现。评价清单不设置等级的描述,使用时,学生将自己或同伴的学习结果与清单上的实现指标进行逐一对比,判断是否符合实现指标的要求,并对被评价者进行诊断、分析和提供建议。
案例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中的评价清单使用。
该案例中,评价者一边阅读同伴的方案(图1),一边逐一对照评价清单(图2)中合格实验步骤的指标,检查哪一条做到了,哪一条没有做到,填写是否符合,并进行分析或提出建议;同时,在同伴的方案中对与指标不符合的地方进行圈划,标出实现指标对应编号,在旁边用“×”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被评价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实验方案存在什么问题,并能通过评价者的建议作出相应的修改。而对于评价者来说,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实现指标的理解。
案例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使用的评价表(部分)。
如表1所示,小组中某一成员在操作时,由其他成员作为监督者观察操作过程,监督者对照清单提醒操作者要注意的事项和步骤,并对其操作是否符合进行评价判断(用“√”或“×”表示),指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以帮助对方改进学习。
监督者在监督、指导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方案的理解。被监督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操作存在什么问题,并能通过监督者的建议作出相应的修改,从而促使小组各成员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实施,减少实验操作的失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合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3 通过范例或有缺陷的案例来促进自评和互评
目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构建起正确的标准;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了解与目标的差距,作出改进措施。
操作方法:① 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方案环节时,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符合要求的范例,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己或同伴的答案与标准的范例之间的差异;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缺陷的案例(可以来自同伴中有代表性的或教师根据存在的各种典型问题设计的案例),引导学生参照实现指标进行讨论、分析,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实现指标的理解。② 在实验操作开始前,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作为范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的过程;或者让一个学生上台进行操作,由其他学生对其操作进行纠错和分析。这样更加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心中形成检测实验操作是否正确的标准。
案例:“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教学中通过范例和有缺陷的案例促进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合格的,让学生分析比较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问题。下面是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学生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生长素类似物”过于笼统,自变量不够具体)
学生2:不同浓度的2-4-D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符合要求的问题)
学生3: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有什么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不够具体,无应答域)
学生对比和分析这几个问题后,就会清楚符合要求和不符合要求的的问题有什么特点,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
2.4 单独完成一项任务后再进行小组的交流与评价
目的:避免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总是一些比较活跃或成绩好的学生占主角,其他学生成为配角,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效地掌握目标。
操作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对于某些任务,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和得出结论,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之后,再进行组内交流和互评;在实施方案环节,则以小组形式进行,但尽量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操作的机会。
2.5 设立学生指导员
目的:①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② 解决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师生人数比过小,教师不能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和帮助这一常见问题。③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其他同学,为其他同学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一定程度代替教师作为评价者的地位。
操作方法:
(1)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次活动为不同的人选,采取轮流做指导员的方式。学生既可以自荐也可以由教师或同伴推荐。人数一般每次为2~3个学生。
(2) 教师在活动之前要对学生指导员提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学习目标中要求的学习任务;活动的流程;评价的方式和技巧。
(3) 学生辅导员在探究活动时间巡逻,辅导其他学生。
2.6 使用“评价、交流记录表”促进交流、表达与评价
目的:促进学生的组间或组内交流和反思,让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操作方法:(1) 在“交流、表达与评价”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其他成员或小组的汇报或阅读其他小组的记录单,对其他小组或成员的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作适当的评价;(2) 要根据“实现指标”中的质量标准对其他组的探究进行分析,而不能仅给予等级性评价,并做一些记录填入表2中;(3) 评价者可以通过口头质询或呈现记录表的内容向被评价者反馈评价的信息,而被评价者则进行必要的答辩、反思和修改。
3 分析与讨论
3.1 学习性评价的策略更具操作性和常规性
从以上案例可见,学习评价策略是从有效教学、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出发,将评价策略整合于课堂上常规教学活动中,采用常规、实用、有效的的方法进行教学、学习和评价,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因此学习性评价的实施一般并不增加课时,评价者操作的难度相对较小。通过评价可以真正实现“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作用。
3.2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学习性评价模式下,多样化的自评和互评一直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能让学生不断通过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3 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品质素养
由于各环节的自评和评价活动,要求学生严格参照实现指标不断地对自己或同伴的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和修正,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开拓、继承、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形成发展的科学观,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多样化的评价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协作,要求学生能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3.4 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在同伴群体中往往更乐于暴露自己的问题,彼此之间对待错误和缺点也更加包容。基于学习性评价理念的自评和互评活动能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从事计划、实践、监控和纠正等工作。在评价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促进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Klenowski,V.Assessment for Learning Revisited:an Asia-Pacific Perspective[J].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Policy& Practice,2009(16):26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