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引发的教学变革
2015-09-10王盛之毛沛勇
王盛之 毛沛勇
摘 要:大成实验学校通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简称WZHJX)实践研究,建立“一中心五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运算速度的优势,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实时、互动的教学评价反馈,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能。
关键词:智能化教学;教学评价;互动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77-03
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得无穷多的信息,特别是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孩子们,运用互联网的学习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如何让学生学习并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准确高效地获得自己所需信息?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人和人之间信息交流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新的信息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MOOC(慕课)在高校的兴起,被认为是引领教育变革的革命性事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具有挑战性的意义。但中小学基础教育不能照搬大学的MOOC,大成实验学校通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简称WZHJX)实践研究,建立“一中心五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运算速度方面的优势,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实时、互动的教学评价反馈,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能。
一、系统结构
“数字化教学案”是基于“互联网 +”的教与学的方案,核心要素包括学情调查、目标问题、合作交流、学能监测、拓展提高、反思评价。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有“一中心五平台”,即一个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和教师应用平台、学生应用平台、家长应用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和纸质作业数字化平台等五平台组成。
WZHJX系统主干结构、各平台基本功能及简单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创新功能
基于数字化教学案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带来一种具有超强的教学辅助功能的互联网+教学方式,注重交互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对象的交互性、交互反馈的及时性以及交互影响的持续性。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显著的意义:
首先,建立了超过200万道精品试题、20万优质试卷、由一线名师讲解的10万段经典解题视频和海量的各主要学科教学设计课件微视频等资源库。资源库涵盖了大量教师日常教学使用的试题、试卷、解题视频以及课件资源,可以协助教师高效快速搜题、出卷、备课,显著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上传、管理功能,方便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系统、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高效调用系统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和自己上传的个性化教学资源,轻松实现快速协同备课或个性化备课、自动或手动组卷等,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第三,通过实时反馈系统,系统自动分析统计相关数据,在各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报表为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建议、教学目标达成度等综合信息,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出即时调整。
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轻松实现资源调用、板书切换、图片/作业对比、学生互批等功能;通过查看实时作业报表,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轻松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和即时反馈,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能。
第五,详尽记录课堂的每一环节,通过多种终端精彩再现,学生可按教师要求,轻松实现便捷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可按自己需求有针对性地多次学习、移动学习。
第六,自动生成学生的个性化错题云。学生可随时订正自己的错题、查看错题的文字或视频解析,实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同时提供错题再“收藏”功能,对重点错题重点照顾,让个性化错题云更个性化。
第七,针对学生错题,可由教师设定给学生自动推送若干道相同知识点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强化该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三、实施途径
以“数字化教学案”为抓手,运用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开展智能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如图2所示。
1.课前——学情调查,研究每一个学生起点,寻找最近发展区
美国教育学家奥斯伯尔曾提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或活动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借助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
(1)微课视频
给学生准备相关微课(围绕某一个相关知识点而形成的讲解和演示,其特点是目标明确、语言简洁、深入浅出,可以是预习视频,也可以是本节课所需要的补充知识视频等),让学生通过PC、平板等客户端程序,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在课前进行相关学习,同时教师还提供在线的辅导,促进学生尽量“拉齐”或提高起点。
(2)数据分析
课前通过给学生发送学情调查问题让学生完成,利用实时反馈系统,教师可以非常便捷地收集学生的相关数据,经过系统后台的智能分析处理,以直观的数字化图表充分、准确呈现学生暴露出的困惑或问题(见图3),从而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础。通过学情调查与导学,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尽量“拉齐”或提高起点,促进因材施教。
2.课中——任务驱动,因材施教,即时反馈,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1)根据学情调查确定目标问题
根据学情调查中学生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置课内重点目标问题,也就是说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目标问题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特别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突出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提高效能。
(2)围绕目标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成立学习小组,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再请小组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小组间互动点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面向全体,以学定教,以评促教!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将合作交流的成果通过图片、文档等方式上交给教师,教师可随时进行展示和评价。学生能通过“互批”功能参与到批改作业的过程,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此外,学生可以实时发布课堂疑难问题,教师则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疑难进行一对一答疑指导,实现高效生动的互动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此外,教师也可以很便捷地将整个课堂过程录制下来,包括教师的课件、板书、书写轨迹、声音等,生成复习视频并自动关联到相应知识体系中,便于学生课后根据需要多次反复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切实掌握已教知识。有利于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助力教学评估,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3)学能监测每个学生学习效能即时反馈矫正
学能监测是按照课堂教学目标编制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与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视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调节、激励的功能。学以致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师下发学能监测内容,利用实时反馈系统让学生完成并提交学生课业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和系统后台智能分析,并形成形象直观的数据报表,同时会自动生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错题本”和全体学生的“错题云”。既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协助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根据监测数据报表,对大部分学生都懂的问题课内不需分析,对大部分学生都不懂的问题则进行重点分析;又帮助每个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易错知识点,能对自己的错题进行订正并观看该题的视频、文本解析,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强化各学生对薄弱点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系统还具有“智能推送”功能,可由教师控制是否自动推送若干道学生错题同知识点试题给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3.课后——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作业或者拓展性课程
(1)拓展提高
根据每一个学生学能监测情况或者个体差异,决定是否要进行拓展提高或者选择性的布置课后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或者提供拓展性课程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这部分的任务同样能实现跟学能监测环节完全一样的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功能(这个环节也可以在课堂中完成),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已学课程。
(2)反思评价
学会反思与评价、自动调节,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评价受到激励,促进改正不足之处。所以运用“数字化教学案”的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效能进行及时激励性评价。一是教师每节课堂教学后对自己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情况的反思评价,二是教师在课中和课后对每个学生、小组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的评定。可采用《学生学习效能监评表》、《教师教学案教学记录表》等进行评价。对全班学生学能监测的评价,同样通过教师应用平台实现实时数字化记录、反馈给学生,并合并存储到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3)学习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反复观看教师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和微视频,同时也可以针对自己的个性化错题云,反复查看题目的答案、解析以及解题视频,针对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及时查漏补缺。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对结果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预测。通过学习分析,移动学习,激趣增智,创生智慧!
“互联网+”是种能力, 激活更多信息能源,是传统助力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培养今天的人,就可能让他们失去明天!正如马化腾所说:“如果教育拒绝‘互联网+’,就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力一样。”“互联网+”代表着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
应对数字时代,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思维和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运用WZHJX实施智能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让教学更有趣更智慧,让学生更个性更快乐,让教育更公平更均衡! 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一起拥抱“互联网 +教育”!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