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9-10吕国飞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武松打虎李逵比较阅读

吕国飞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在《说“比”》一文中提到:“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归纳得更准确些,更深入些。”确实,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链接相似文本的策略,即寻找到匹配的比较文本(或同一文本的相似比较点)后,筛选出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最能深入挖掘文本价值的比较点,如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篇,进行求同求异、比较分析、反复揣摩、归纳积累。一些教学重难点以比较阅读的方式呈现以后,加速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与运用,许多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运用比较阅读击破疑难问题

小学高段共收单篇课文105篇,其中49篇课文在入选时有改动,改动率近50%。改动一般有三种情形:①对原文个别词句进行改动;②在原文基础上增加内容;③删减原文的部分内容。如《窃读记》原文有近三千字,删改后只剩八百多字。删改幅度这么大,难免有删改得不十分恰当的地方,这对教学此文和学生理解文本会有一定影响。但两者对比阅读,即可解疑。

学习课文后,学生有两个疑问:①“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我”为什么要“踮起脚尖挤呢”,这样不正好顶着大人的胳膊了吗?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为什么要惧怕呢?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进行课堂交流。

师:为什么“我”要踮着脚尖挤呢?从原文中寻找到答案了吗?

生:我从这些句子中找到了答案:“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作者是要钻过顾客和书柜之间的夹缝。

师:一个踮,一个钻,多么准确生动的描写,原来是为过夹缝。“我”又为什么惧怕呢?

生:“我”看书的时候,店老板过来问:“你到底买不买?”并且冷笑着说:“不是一回了!”“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因为店老板的这种态度,使“我”在看书时,害怕店老板责怪“我”只看不买书。

师:众目睽睽之下,“我”被老板如此指责,当然十分难堪。这一段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我”惧怕的缘由。有了这样的遭遇,使得“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如此,才会有作者读书时快乐又惧怕的心情。课文删去这一段,使得文中的“惧怕”显得苍白无力!另一个原因,找找看。

生:从一个外国女诗人的小诗可以看出,“我”因为穷,只能无奈地去免费窃读。

师:但“我”偷窃了什么呢?“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你以为这一段删得合理吗?

生:我觉得可以删。因为作者在老板指责后,“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这个仇恨情感有点夸张了。

师:你认为可以删掉这个情节,因为以老板的态度才能突出“我”惧怕的原因。

生:对。

师:更何况,不易宣扬——

生:“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

师:这种情感。课文删去此段,难免显得有些生硬,但这样处理对文章没有太大影响,使文章更为简洁。

未见原文,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为课文毫无瑕疵。比照原文后,他们会豁然开朗,会有新的发现:或理解更深入,或体悟更真切,或感觉更丰厚。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只浮于表层。

二、运用比较阅读打破阅读深度

标点符号因为不是文字,常被看得无足轻重。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课文与原文标点符号比较的教学与训练,把它看得与字词句篇同等重要,留心发现值得潜心比照揣摩的标点。然后适时呈现原文标点,在字里行间品读体会标点的准确性与情感差异,提高学生利用标点表情达意的能力。

以比较阅读《顶碗少年》课文与原文为例。

课文: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原文: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师:读读比较,你喜欢哪个结尾?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喜欢课文的结尾,这句话与课文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师:你喜欢的是与开头相呼应的结尾。

生:我喜欢课文的结尾,因为它让人遐想。

师:哪个地方令你遐想?

生:最后的标点符号,省略号。

师:一个省略号,可以说内容丰富,含义无穷,有许多情景留待我们想象,你们遐想到了什么?

生:它让我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生: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少年尽一切努力顶起它,也顶起他受到的挫折。少年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功。要是不努力,一切都是徒劳!

生:我喜欢原文的结尾。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中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它用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冰天雪地和温暖的春风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师:这样的结尾震撼读者,引发思考,启迪人生。

丰厚课文内涵,拓宽课文视界,教师一般是把与课文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搜集整合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但通过比较阅读同一文本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同样可以丰满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三、运用比较阅读点破潜藏深意

叶圣陶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教学时,单纯地让学生品味句子的意义和情味,会显得枯燥。而搭建比较阅读平台,抓住教材中看似平常的词句,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可深入体会词句运用的独具匠心。

如学习《草船借箭》,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暗藏玄机。

周瑜的语言 暗藏玄机 诸葛亮的语言 暗藏玄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设下圈套 “用弓箭最好。” 老实回答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逼迫答应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貌似中计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步步为营 “只要3天。” 成竹在胸

“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 施加压力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3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逼上绝路

这些对话单独存在,看不出奥妙。如果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评析,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无限玄机:周瑜笑里藏刀,可见他心胸狭窄;诸葛亮貌似中计,实则成竹在胸,人物的不同特点清晰地得到展示。比较阅读剖析课文中蕴藏着深刻内涵的句子,能捕捉到文本潜在的信息,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

四、运用比较阅读突破习作“千篇一律”

比较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不能仅仅比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要更多地关注语言的表达和写作的技法,并采用迁移同一写作方法的策略,深化比较阅读。如,同一事件如何写出不同的味道,与其苦口婆心分析,不如比较阅读来得通俗明白。

学习《景阳冈》后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水浒传中有许多相同题材,如写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写江州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同写一个主题,却互不雷同,人物形象个个鲜活。施耐庵是怎样做到的呢?再如,武松打死一只老虎名扬天下,而李逵杀了四只老虎却不出名,这是什么原因?欲知详情,请比较阅读《景阳冈武松打虎》《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学生课后进行比较阅读。

师:作者同写打虎,却同中有异,两段相似情节在细节描写上有许多不同。请同学们从打虎起因、打虎过程、老虎的凶猛程度等方面细细比较。

生:我从打虎起因上比较同中有异。武松是碍于面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被迫的;李逵是为母亲报仇才杀死老虎,是主动进攻的。

师:两位好汉打虎动机不同。

生:同是打虎过程,武松打虎写得很详细,写了武松“三闪”和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写得十分惊险;李逵打虎写得比较简单,是速战速决,差不多都是一刀就解决了老虎。

生:我要补充。武松打虎中用了“三闪”写出了武松的威猛,还写出了他的机智;写李逵就只能体会到他的猛,没有智的味道。

生:我再补充。写武松打虎,从他打虎的动作可以看出武松能见机行事,很精明;而李逵杀虎,感觉是凭借仇恨在拼命,是在报仇,他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英雄了。

师:同是打虎,因为动机目标不同,一个是为民除害,一个是报仇雪恨,结果虽同是杀死老虎,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名扬天下,一个只能算是了却心愿。

生:老虎的凶猛程度也不一样。武松遇到的虎比较凶猛,进行了反抗,它一扑、一掀、一剪;而李逵遇到的虎除了第四只有一扑,其他都像温和的猫,被李逵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师:从虎的猛与弱来看,两位英雄的形象也就有了明显差别。

师:再次浏览两文,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两文同中有异,这“异”让武松打虎名扬天下?

(学生再次比较阅读后交流)

生:打虎时,他们的兵器不同,武松先是拿棒在手,后来棒断成两截,又丢在了一边,最后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而李逵是有两把刀在手,才杀死老虎,可见武松比李逵威猛多了。

生:武松杀虎前连喝十八碗酒,衬托出了他的豪爽,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写李逵杀虎前的情节写得比较简单。

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打虎前的文字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也增长了武松的名气。不同的烘托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

师:作者通过不同细节描写,使许多相似情节同中有异,所以写出人物的性格鲜明,读来耐人寻味。

比较阅读后,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比斗的习作,如三局两胜制的拔河比赛等,模仿不同打虎描写方式,从而在比较阅读中,掌握经典的笔法。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他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可见比较阅读的有效。运用比较进行阅读教学,可以让枯燥的阅读教学妙趣横生,事半功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中心小学 312013)

猜你喜欢

武松打虎李逵比较阅读
不打不相识
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浅谈戏曲动画短片《武松打虎》的创作思路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