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反思与对策
2015-09-10周玲萍
周玲萍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一套最基本的制度化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伦理性及其社会功能性。教师专业伦理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重要行为准则,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敬爱。然而,近几年,有些教师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行为准则,如,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教育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体罚现象普遍存在等。可见,中小学教师伦理已发生改变。因此,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迷失的原因,重塑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迫在眉睫。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迷失的原因
1.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的影响
自古以来,教师地位受到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变化,但在封建社会中,师生关系一直是“师道尊严”、师生如父子的关系,甚至在某年代教师被标榜为“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尊”,因而造就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教育伦理规范化,但这种传统观念要求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教师处于权威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教学一直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一直到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后,传统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科学的教育观念、儿童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渐渐地形成,人们开始提倡“关爱儿童”“尊重个体差异”“以儿童为中心”等观念。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深入人心,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中小学生的想法,甚至用威胁、恫吓、体罚等手段来教育那些不听老师话的学生,以此来维护个人的权威和地位。不可否认,教师应有一定的权威,但其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更应该通过增长个人的专业学识、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方面来树立权威。
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来自很多方面,有社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压力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职责。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赋予了很高的定位,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人格期盼远远超出普通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都寄托于教师身上,这使教师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上海某中学班级出游,学生主动为教师打伞遮阳,这样一个贴心的举动却受到媒体和很多社会人士的非议。教师的工作也可称得上是“如履薄冰”。
其次,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一方面是工作量的问题,教师每天要管理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学生,还要完成教学任务,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考核等。另一方面是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工作质量的要求。现在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有升学压力,学生成绩稍微下降,家长就要询问教师其缘由,有些甚至将问题归于教师身上,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最后,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压力也较其他职业复杂。教师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学生的家长、学校的领导和同事,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同时,要维护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还要和同事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使教师的人际压力比其他职业大得多。
3.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不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出现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不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行为的具体要求,也是对一个合格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专业的伦理底线。没有完善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教师的行为就没有了相对应的依据。目前,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着下列两个问题。
第一,专业伦理要求过于神圣化。自古以来社会将教师的地位定位较高,因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是“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法”的形象。而在今天的社会,社会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些要求不仅包括教师工作中的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的道德素养、世界观、人生观和的价值观等其他方面。但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学者对教师伦理规范对教师行为的指导作用进行调查,有23.3%的教师认为“要求太高,脱离实际”,可见,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对教师来说过高。
第二,专业理论规范的实际操作性有一定困难。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专业伦理要求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了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这六条规范要求,但这些只是笼统的规范,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力度。
二、中小学班主任专业伦理重塑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教师对儿童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即教师如何看待和认识儿童,它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依据。教师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到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言行举止,决定着他们对待儿童的方式和他们与儿童的相处方式。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他们成长。因而,中小学教师必须了解儿童,掌握儿童心里的想法,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提出的,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特点,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正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教育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中小学教师首先要把儿童的最大利益放在首位,要认识到儿童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身心还都处于发展阶段,因而要尊重中小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上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的个体需求,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完整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和责任心来呵护每一位儿童的成长。
2.提升教师道德修养自觉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和学生课外相处的过程中,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着眼于伦理意识来决定。而现代教学中对教师的概念更多地把它理解为是传授某一门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而忽视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学校和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这样,教师也就不会对自己的专业伦理意识进行反思,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对还是错。
人们一直将教师放在社会道德的最顶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小学教师应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出发,通过专业素质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伦理认知、专业伦理行为能力和专业伦理意识。
3.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地位和经济待遇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过人的七种基本需要,中小学教师要想具备较高的专业伦理,首先要满足和保证他们这七种基本需要。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关爱力度,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和专业伦理素养。
首先,政府和学校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即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确保教师能有效地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中,使每个教师都有评优评先和加薪晋职的机会;其次,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最后,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即指解决教师的工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4.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基于伦理原则对教师专业领域内的道德义务或伦理责任或道德要求的规定,一套完善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应包括伦理宗旨、德行要求和伦理规约。根据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专业伦理规范的类型,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体系和内容如下图所示。即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要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教师与雇主、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师集体这六中关系来展开,更详细地介绍教师如何处理好这六种关系,明确教师可以做哪些事或不能做哪些事。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意识,不仅要通过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来加强指导力度,更要通过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来监督与督促,完善教师专业伦理的评价、监督、激励等机制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教师专业伦理都会进行考核,且将考核与教师的年终奖金、晋职加薪、评优评先等联系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监督和激励了教师建立专业伦理意识。因此,要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体系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如,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注重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等。其次,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去评价,还要考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等其他方面,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