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2015-09-10王卫东李海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教研

王卫东 李海军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为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开展”“基于学校实际”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燃机”,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引擎”,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吸铁石”,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要重在落实。

一、“校本教研”应准确定位

当下,中小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普遍存在盲动主义倾向,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为此,必须对“校本教研”给予准确定位。

1.“校本教研”要“为了学校的发展”,要立足于解决问题,要以学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问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归宿,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校本教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校本教研”中的问题。“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相对复杂性等特点。

2.“校本教研”要“在学校中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在学校、基于学校”主要指学校、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不是到“场即可”。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当然,主体参与并不拒绝学习理论,也提倡向专家请教。

3.“校本教研”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活动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避而不谈”,否则就只能算是一种“随意性问题解决”。

4.“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最终服务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改进教学流程以提高质量。“校本教研”在本质上属于“应用研究”,而把研究的结果束之高阁的做法不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摒弃一些无效、低效的教研活动,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益。而任何形式主义的校本教研活动都是制约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瓶颈”。

二、“校本教研”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教研”具有本土性,立足本校实际,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使“校本教研”活动简约高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校本教研”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引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前提,“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当中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问题即课题”“课题从问题中来”“思考即研究”。“研究意识”是激发教师基于“问题意识”而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有了“问题意识”,只是为研究提供了目标和方向,而问题只有通过教师不断研究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树立“研究意识”,要把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用科研方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应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

2.“校本教研”要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由上述教研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学校教研组有名无实,作用发挥不大。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中流砥柱”,学校应当对他们实行责、权、利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通过对教研组进行量化考核、对骨干教师的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评优先挂钩,有效地激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教研群体,借助学校“教研协作共同体”切实落实“校本教研”。

3.“校本教研”的内容要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要立足于学校实际,要立足于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校本教研”要以课堂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理念、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重点研究内容。“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研活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领会、掌握自己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并且根据课标要求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4.“校本教研”的形式要多元。“校本教研”的形式是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公开课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枯燥,难以激发全体教师的参与热情,而且大部分教师因为碍于所谓的“面子”,对执教者多“唱赞歌”,很少触及本质性问题,使教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研形式上多下工夫,努力探索一些多元化的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如,开展“现场教学设计”比赛,让所有教师就同一个研究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聘请校外专家同行打分,并将结果与考核挂钩;沙龙式“问题探讨”,让所有教师就同一个教学问题以漫谈式“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研讨,把个人的认识贡献出来,达到智慧共享;开展“教学反思”系列研究活动,定期举行研讨会,让每一个教师将自己最近最“得意”的“教学反思”贡献出来,思维碰撞,合作共赢。同时,要改变“研”“教”“两张皮”的现象,努力做到“研”“教”一体化,教研群体形成合力来解决同一问题,真正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三、落实“校本教研”的具体做法

“校本教研”是行之有效的教师研训形式,因其具有低起点、高站位、同伴互助、针对性强等特点而广受重视。但是,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将之落到实处。

1.开展各种培训增强教研意识。随着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培训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学校要高度关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教师也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发展提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有“国培”研修、“山东省暑期远程研修”“泰安市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肥城市教师素养培训”等各级培训,这都是教师研修提高的好机会。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认真提取专家讲座,认真撰写培训心得。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教育理论、案例书籍,订阅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撰写、发表教育教学案例和论文的方式加强自我学习,增强学习和研究意识。

2.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有效、最切实际的方法。是真正落实“校本教研”的基础。对我们教学一线教师而言,到底反思什么?怎样反思?

一是反思教育理论。对教育理论的反思并非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评头论足”,而是指用教育理论反观我们的教育行为,引发我们对教育行为的深度思考,即把理论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相联系,用理论指导教学、优化教育行为。二是反思教材内容。对教材的反思主要侧重于“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处理”两个方面。三是反思教材教法。对教材教法的反思主要包括“教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法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暴露出的这些问题?”等几个方面。四是反思学习方法。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学法、考试技巧的指导。五是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一线教师最容易获得的反思素材。常态的教学课例有研究价值,公开教学的课例更值得研究。

3.培养教研组的团队协作意识。新课标要求“合作交流”,“校本教研”也同样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智慧分享”。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践行“导师制”。新老教师“结对子”,结成“一带一”教研小组,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共同提高,协作发展。具体做法是:老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新教师的课,新教师每周至少听老教师二节课;每听必评,立足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记录听课反思;学校每学期开展“新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并将比赛结果纳入对新教师和老教师的考核。二是创新集体备课、说课制度。固定集体备课、说课时间,前一周指定中心备课人、发言人,并将备课资源上传备课组共享网。下一周集体备课时间,大家就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等共享资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共案”,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情况和所教班级实际水平进行二次备课,形成“个案”,最终定稿。三是开展“教师论坛”活动。论坛内容不拘形式,可以是针对公开课的“磨课”,可以是针对同学某科一共性问题的“畅所欲言”,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专家式讲座。总之,要以解决本校、本年级、本学科组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四是开展校际教研或大备课组教研活动。立足本地实际,开展校际教研活动,每两年至少举办一次较大型的教研活动。例如,山东省肥城市教研室最近四年来一直坚持高三年级“校级备课”活动,每周四上午由教研员牵头,集合所有高中学校的高三备课组长在指定地点开展集体备课,内容主要包括“对下周教学内容的研究”“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研究”“对高考命题趋向的研究”“对高考信息的搜集整理”“对统考命题的研究”“对复习课、讲评课模式的研究”等,效果显著。

4.注重专家引领。校本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提升“校本教研”品味的前提条件。学校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主动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学科教研,帮助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和品味。在专家指导下,学科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逻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这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学校的长远发展靠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也要靠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肥城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李老师是正高级教师,也是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核心专家,我校历史教研组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定期邀请李老师来我校指导历史教学研究工作,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只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向出多元有效的“校本教研”之路,推进“校本教研”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研组校本教研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