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应“不为时尚所惑”

2015-09-10范菊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硬币情境

范菊红

新课改的课堂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学生的“当家作主”,从枯燥单一的知识讲解到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创设,从“题海战术”到分层教学,五彩斑斓的教学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生活情境导入生动形象,小组合作探究热闹非凡,多媒体辅助教学酷炫夺目,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怎样才能做到在“不为积习所蔽”的同时又“不为时尚所惑”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持久探讨的问题,等待实践的检验。

一、生活情境过于逼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提供服务。生活化情境颇受当下教师的喜爱,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深深地吸引每个学生,学生们热情参与、积极动手、踊跃发言,营造出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但是,有些数学课的生活味道似乎太重了一点,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惜花“重金”布置宏大的场面,力求通过真实物品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如,一教师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把课桌椅全部移到走廊上,租来两组货架,将教室布置成商场,并提前精心挑选了学生喜爱的商品:玩具、零食、学习用品等,令人目不暇接。诚然,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可是为了筹备这节课,这位老师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超市挑选商品花了3个多小时,买商品和租货架花了200余元,还特地在头天下午放学后请办公室的同事帮忙一起布置教室……但是这样的数学课除了热闹之外,真正触动学生思维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呢?

二、操作活动过于泛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动手操作前,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安排适当的操作,莫让那些浪费时间的无用操作泛滥成“灾”。如,教学“可能性”片段——

师:球场上,裁判员通常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一方先开球,这么做公平吗?

生:公平,因为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1/2。

师:真的都是1/2吗?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织抛硬币的活动,请注意分工:1人抛硬币100次,1人看正反面,1人记录,1人监督。

师:(操作后)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为什么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不是1/2呢?

生:他们抛得不对,或者记错了。

师:那你们再抛100次试试看。

师:(操作后)现在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正好是1/2吗?

生:不是,我们抛的次数太少了。

师:那我们自己增加次数再抛抛看。

“抛硬币”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和极限思想,而这位教师只图一时的热闹,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活动,纯粹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却忽视了作为操作背后的真正目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三、教师主导过于被动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质量和强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老师的会“导”、巧“导”,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下我们的老师很是忌讳“引导”,担心自己稍不留神就“喧宾夺主”了,课堂上不难看到教师“冷眼旁观”学生“热火朝天”的场景,殊不知若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很多活动都显得那么的幼稚和低效。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新课伊始,老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操场上有很多人。

生2:我发现天上有很多云,很漂亮,

生3:我发现那儿有很多树,绿绿的。

……

教师一句“你发现了什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通过观察和同伴交流“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事物和景象。如此这般,竟把一堂数学课上成了语文课、美术课,真叫人哭笑不得。难道教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畅所欲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吗?当学生答非所问或犯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是一味地肯定、鼓励、表扬或不置可否吗?在发现学生的信息反馈偏离主题时,在学生面对困难、困惑和意见分歧时,教师应当适时提供研究方向、探索线索,提出参考意见或建议。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绝不是排斥教师适时的有意义的指导,“该出手时就出手”才是有效、优效教学的关键。

如今,检验一名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已然不是一道测试题、一张试卷、一份成绩单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旅程。数学教师应致力于以数学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致力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带动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能仁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课硬币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有趣的数学课
不翼而飞的硬币
护患情境会话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网红”数学课
硬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