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2015-09-10盛洁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分数创设

盛洁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探求的过程中要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同学之间通过讨论、沟通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创设情境,使其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数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主要体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教学“小数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上“5、50、5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议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教师又提出间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和同座的同学议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5分米=5.0分米=5.00分米。”我接着说:“像5、5.0、5.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素质。

二、钻研学生,使其能参与

要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打好必备的基础,对应的能力训练要到位,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与培养。如教学“分解质因数”这部分知识,学生必须对因数、质数、合数等概念十分清楚,最基本的乘除法口算要过关,不然学生就不能主动参与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

此外,教师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如在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结论,如果完全由学生独立地归纳概括,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就在师生共同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实例之后,先让学生集中观察比较黑板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概括出“能”的一面,有了这个基础,再抽象概括“不能”的一面,就省力多了。

三、贴近生活,使其爱参与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来自实践,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能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这样做会使学生兴趣横生。例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轮子行不行?屋顶架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行吗?罐头盒为什么都是圆柱形的?其它形状的为什么少见?教师把生活中用到的各种数学知识,如按比例分配电、水费,计算储蓄利率,日常买粮买菜等天天遇到的问题,编成例题或习题。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很爱参考。

四、指导学法,使其会参与

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公式推导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用这些方法。

教师要相信学生都会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以及成功的机会,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数学,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分数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可怕的分数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算分数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