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组“现场”:从道德体验走向道德建构

2015-09-10徐睿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现场品德课品德

徐睿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已历时十多年了,难免会有很多地方不适合当下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从新课标出发,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重组教材。经历三次重组后,我认真反思和总结。“重组”不仅仅是重组教学内容、经验、资源,更在于为何“重组”,它指向何处,又延伸何处,“重组”的依据不仅仅是“新课标”,更需要教师能站在学生当下生活诉求和时代的角度解读新课标,以教材作为抓手,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重组学生生活甚至自我,重组品德课的“现场”,以促发儿童的道德体验,促进儿童在当下社会和时代的自我解读,走向儿童道德的自我建构。

一、约定“现场”:有效调查做铺垫

品德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它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重组后达成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学生的当下之上,否则,将成为空谈。课前调查的目的在于提出了学生生活中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促发了学生辩证的思考与探究,这需要精心设计调查表,用好调查表。

之前的两次课前调查,我均是口头布置学生调查任务,并没有下发调查表,结果是学生不能够系统地对所调查的资料进行统整,如“渡渡鸟的灭绝就是因为人类的大量捕杀”,或大量资料被带入课堂,学生大篇幅朗读资料的两种极端现象,这样的调查是无效的。第三次重组中,我对课前调查表进行了精心设计,内容分为“物种名称”“物种现状”和“造成现状原因”三大版块,并课上在两次讨论中用到此表。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学会择取、整合、梳理,课上有“表”可依,有“例”可据。约定并选择好品德课“现场”,为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做好准备。

二、建构“现场”:开放对话追是非

儿童具有普遍的共性与独特的个性,有个性的儿童怀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生活经验来到课堂,学习中应有所关照。品德课程重视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真实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最终达到公民素质的养成。要使学生进入有深度品德课“现场”,促发儿童的道德提升和道德建构,就必须关照生本,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整合与教材相符,与学生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引领,通过解读教材,促发学生“自我——本我——超我”的过程。

前两次,我的“重组”均停留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上,并没有深挖。第一次,我只看到了道德认知的广度,以为根据话题,将大量相关内容进行统整,就可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事实证明,这让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贪多嚼不烂”的僵局中。第二次,虽然找到了重组的切入点,将口子收了收,却依然因为对学生的研究还不够,停留在学生已有层面上,而导致课堂学习对他们道德建构的促进不大。第三次,在研究了学生现状、重新审视课标、学生、教材、当下社会时代之间的联系之后,小组探究活动由原来的研究“物种灭绝原因”深入到研究“物种灭绝根本原因”,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学生感受到人类行为背后的贪婪自私、愚昧无知,真切的情绪感受被激发,课堂“现场”建构起来,学生进入道德体验的“心境”,促发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深入。

三、提升“现场”:课后导行从“我”始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这真正实现了品德课“现场”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儿童并不是通过学校道德教育所实施的道德社会化而终结了自己的道德生活与道德精神的建构,而只是开始。因此教师应将品德课堂的现场延续下去,让儿童走入课堂“现场”,回到生活“现场”,融入社会与时代的“现场”。

第三次重组中的“课后延伸”关注的是学生对人类环保现状的认知。我们常常说要“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又或者“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些都是站在人类高于其他物种的角度上说的。然而,人类就是地球上的物种之一,我们和其他物种“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不仅仅是在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学生在探讨“人类行为”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置身于之外,似乎这些大多都是成年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有时也会变成喊喊口号的形而上学。这时,我通过“这些行为和我们在座的小学生有没有关联?你的哪些行为会和这些有因果关系?”的问题引发了他们的真切思考,并将“作为地球一分子,如何改变自己”这个话题拓展到了“课后延伸”中。改变从我开始,提升了品德课的“现场”,更是从儿童实际出发,在自我道德建构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支点,也正是品德课程追本溯源的起点。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现场品德课品德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浅谈交通事故现场及事后处理方法
成功处理变压器现场局部放电量偏大的案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