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与范式建构

2015-09-10刘团结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校际共同体教研

刘团结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而在教育教学与学校发展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各种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根本和重要的。不言而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与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心灵在场,对话共生:备课组学习共同体

有效、深刻、多元的教学必须建构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之上。对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来说,融合不同个性、个体的教师本身的资源,是最具现实性、有效性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表明,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在于改变备课组成员的简单叠加的现象,必须要充分发挥备课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激活成员的思维,在自身教学优势和他人教学优势之间形成平等对话与碰撞,进行不同教学视域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视域”,达成有效的备课活动。

教师在备课共同体中,是以一个独立学习者的身份参与的,带着个性的视角,以开放的热情和视域,接触他人的情感、观念、经验等,最后真正进入对方的视野。这是个“个性知识群体化、群体知识个性化”的过程。心灵在场,表示要激发每位参与教师的备课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建构中,建构基于个体独特的专业视角,以及对教材、教学与课程的个性看法。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主体,也是彼此知识个性化建构的促进者。大家在这种真诚、多元、平等的对话中,实现有效备课,达到心灵在场、共荣共生。

二、多元发展,真诚建构:网络式学习共同体

为利用丰富的网络教研资源,弥补传统教师培训的不足,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网络教研,能为教师提供更为自由、纯净的时空。在此种教研培训中,我们探讨并制定共同的阶段研讨学习目标,共同体成员定期进行网络个人学习,进行集中研讨,对教学、教研主题发表个人的学习研究成果。在此之中,大家交流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理性经验,更有从网络学习中得到的新建构的新鲜知识。同时,在这种网络教研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大家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为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逐步奠定基础。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中,需要界定清晰的研究主题与活动目标,如从班级管理、课程教学、教师成长等方面确定相应的目标与研讨主题,使研究得到引领。其中团队结构建设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保证,遴选认真负责、技术过硬的骨干教师,组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楚的共同体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建立成员的成长档案,记录每位教师实践、成长与共融的过程,做好个体独立的跟踪研究,以有效促进个体发展、组织进步。

三、资源共享,名师互补:U-S校际共同体

“U-S”模式下,“U”是指高校,“S”是指一线学校。此模式就是基于高校与一线学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模式。“U-S”模式因为有高层次教育理论的参与,所以体现了更强的教育专业性,校与校之间的影响加强,此模式建构是一线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强劲推进剂。

经过实践和研究,我们倡导以下几种“U-S校际共同体”的有效形式:一是指向现实与学校、教师未来发展的共同专题研究,尤其是前者,往往是学校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在高校专家参与研究之前,各校需要提前做好自我校内研究,以便做有针对性、现时性的诊断与交流,从而生成具有创意的结论。二是教学专题研讨。针对课改与学校课堂中的问题,学校上好主题研讨课、分析案例,由专家把脉,教师共同参与,再由高校专家提出发展性建议。三是开展校际间的整体性合作活动。这种整体性、开放性、评比性的校际合作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师与学校的整体发展。

除了以上三种共同体发展模式外,我们还要不拘形式、因校制宜,尊重教师与学校的个性特点,建立一些“微共同体”,如微型小组、微课题组等,充分利用学校骨干教师建设立体网络,组建多元共同体,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互学关系,实现个体间的有效链接。总之,在教育强调发展、合作、建构、共融的当下,不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必能有效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发展平台,努力推进教育向着内涵、效益、质量的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校际共同体教研
爱的共同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