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得个性,“白”得艺术

2015-09-10范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九色鹿自然段课文

范俊

读者能够在“弦外”听出所藏之音,即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就相当于阅读文学作品时常用的补白艺术。说到补白,在人的脑海中自然会关联出另一个词语:留白。正因为有了留白,所以才会有补白的无限精彩。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也会或者说必然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就像大画家一样,洋洋洒洒地在画纸上留下浓墨重彩之后,也会留下些许空白待他人去想象。相应的,文学作品亦是如此,“言有尽而意未尽”可能正是文章的审美和意义所在吧。

一、因“需”而异,多样补白

1.补足“情感”,走进内心

情感的补白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例如在教学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时,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两次都用到了“沉重”一词。相同的词语,是否是相同的情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这里可以为其补上情感的空白,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情境和人物情感的体会,去深入理解课文。

2.补上“语言”,彰显个性

在学习课文《九色鹿》时,调达被救后,作者用“调达郑重起誓,绝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一句话表达。“郑重起誓、千恩万谢”,到底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此处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说,这个见利忘义的人在当时是如何感谢九色鹿的。学生说得越逼真,体会也就越深刻。这样接下来与调达背信弃义的形象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补白”就显得有趣并意义重大。

3.补出“画面”,动静结合

在学习《虎门销烟》第四自然段“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时,我大胆地向学生提问:百姓们是如何欢呼的呢?是像大家激动地欢度儿童节一样吗?都是激动,有何不同呢?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他们说有的人是激动得拥抱,有的人是喜极而泣,有的人睁大眼睛瞪着这害人的鸦片被一点点销毁,有的人在振臂高喊……一个“激动”便包含了无数的画面,这不就是小读者赋予文章的灵魂吗?

二、因“时”制宜,科学补白

1.课前“撒网”,了解背景

走进作者内心的前提条件是先尽可能地全面了解背景,了解作者。只有在那份情境中,才能够孕育出相似的情感基调。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孩子们可以先去了解鸦片的弊端,在当时对人们、对政府乃至对国家所产生的严重危害。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体会到人们对林则徐销烟一举的大力支持和欢呼雀跃,才能体会到销烟的“壮”。这样,当孩子学习完课文后,他们也能够说出心中想对林则徐说的话,才有可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2.课中“碰撞”,火花迸发

(1)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

还记得在一次练习中,题目要求学生去补充春联中的一个字。这其实便是编者给学生留下的空白,旨在让学生结合春联的意境去填补只言片语。这样的补白正是对孩子语文素养提高的锻炼机会。因为我看见了标准答案,部分学生也借助参考资料知道了应该填写哪一个字,所以在教学中,答案很快就明确了。我为了突显出其合适程度,特意给学生抛出问题:还有词比这个更合适吗?引出了学生们的一番争论。

(2)延时的问题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时,教者可将评价置后,暂时不给孩子明确的方向,而是让他们大胆地想象甚至是猜测。让你那边盛开的花朵成为我这边思考的沃土,让思绪不断地增进,螺旋式地上升。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在这缤纷花丛中围绕中心各取所需。相信这便如同众人拾柴,集众人的智慧,定会让思绪飘扬。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融入,碰撞出不一样的想法。

(3)自主的教学“静场”,让期待得以实现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脚步可以放慢一些,给孩子留下“静场”的时间,让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整理、修复并且完善自己的语言、精神和心态。这样的课堂空白,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自己内心的思考或许会比教师同等时间的相同赘述效果更加明显。

3.课后延伸,纵深拓展

虽然一节课结束了,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束了,但是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结束,这或许是他们学习的新起点。一节课的内容或许正是学生兴趣所在,如若课上的“补白”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的话,那么学生会在课下也去花心思搜集资料并且继续钻研。教师相应地要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将自己课后的想法也补充进课堂,补充进文章。我想这也就是“学无止境”吧。

我们要时刻秉承着这样的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补白、想象、拓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拓展文章的丰富内涵,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九色鹿自然段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秋天
美丽的秋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