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中的心本教育刍议
2015-09-10王春燕
王春燕
一、心本教育的必要性
当我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候,追求幸福和心理感受的需求就显现出来了。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指出: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过早受到高度技术化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已成为自杀的高发人群之一,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已超过其他单项的躯体疾病。血的教训向我们昭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推行心本教育势在必行。
早在2009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先生和他的团队,就率先提出了“心本教育”思想,并提出学校教育要从“人本”走向“心本”,提出了“以心为本位”“心育乃教育之母”“育人先育心”等教育理念。广义的心本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理念的本质是心品本位观,强调教育以心为本,从“心”开始,强调教育要“入心见效”。狭义的心本教育指的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所说的心本教育是狭义层面的。
二、校园文学推动心本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此,鲁迅先生有过形象的描述:“新主义宣传者放火人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热风?随感录五十九》)但受应试的束缚,一以来,形成了重应试教育轻心本教育的局面。师们必然会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些缺陷而密切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的校园文学以成为心本教育的一大推手,让学生在文学的洋中与社会、作者以及作品进行深入的对话,文学的天空中认识生命的可贵,感受生命的美好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种下心教育之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的生命成长。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培养学生的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该借助名家名篇对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由教育的目标——育人决定的。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珍视自己的生命,坚韧地生活下去。史铁生双腿残疾之后,精神几近崩溃,但是他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闯出了一条血路;感染了肺炎的女画家琼珊把活着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窗外的常春藤叶上,她最后活了下来,是以她的挚友老贝尔曼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除了珍视生命之外,还要启发学生领悟生命的艰辛与无奈,在困难面前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凌云壮志,有“相信未来”的坚定执着,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达观。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可以学习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懂得取舍的分寸。在同一事物面前,会辩证地思考,如青春是值得高歌的,但是青春又是残酷的,当它丧失了理性思考的力量,它会开出“恶之花”,是可怕的。曹操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从生到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逾越的历程,我们应该有“向死而生”的坚韧。透过死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生与死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的生老病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追寻有价值的人生,不仅让学生明确“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做一个独立自由的有尊严和价值的大写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人的生命有长短之别,更有高下之别。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是大写的“人”。为了理想,人可以死明志,如屈原宁可跳进汨罗江也不愿隐忍苟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用自己满腔热血唤醒国人;也可以生践志,司马迁忍受着奇耻大辱,痛肠百结,终完成了《史记》。生命是多姿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包容与自己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的人,因为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关注人与自我的和谐,重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融合,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异质的他者,因为有人会去认真地记录树叶的老去(《云南冬天的树林》),也有人在思考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像山那样思考》)。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收获心本教育之果
校园文学是关注生活、放飞心灵的文学。语文学科进行心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而且应该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活动中去。如果说在课堂内学生更多的活动是在吸纳,那么在创作时他们更多的是在外显。我们教师已为学生提供了种子,他们最后是满园春色还是尽显荒芜,在这里会更直观地显现出来。
言为心声,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学也是“心学”,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排遣。校园文学相对于作文来讲,它是学生自己的园地,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少了很多外在的束缚。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书写,随性而谈,在这里他们才会更多地烛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更多地真实反映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保护学生说真话的勇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我有一名学生曾经在随笔中写过如下一段文字。
活着就是地狱。
他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放逐中,永远得不到别人对他的爱,于是他最后写道:“现在的我,称不上幸福,也算不上不幸。只是一切都将就此流逝。过去我一直过得像身处地狱般的人类世界里,这可能是唯一的真理。一切都将就此流逝。”
换言之,大庭叶藏没有做人的资格,于是称为《人间失格》。
这是一篇关于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读后感,里面有真实的读书感悟,但是整体氛围是偏灰色的。对于这种剑走偏锋的情况,教师显然不能置若罔闻,但也无须如临大敌。我们可以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综合实践等形式进行导正,在保护学生说真话的勇气之下,用心灵“唤醒”心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迅速开展。作为学生精神家园的校园文学,它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期望学生能乘着校园文学这一旋风,展开透明的翅膀,在浩瀚的宇宙中自由飞翔。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