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拓展
2015-09-10孟纯炜
孟纯炜
任何拓展,都应以教学目标为界,对既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进行有效拓展,往往能够延伸课堂,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其成为适应课堂教学需要的新目标,而拓展的“度”关键则在教师本身的引导。
一、抓住文章背景进行有效拓展
语文教材中关于人物和历史故事的课文以及古诗词等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解读文本的时候,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容易理解得多。特别是有很多课文是经过编者修改的,也有的是对照古文翻译过来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把文本与原文进行对照学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将相和》一课就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在编入教材时,编者删掉了原文的一些内容。比如《将相和》一文的开头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开头却是对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主要人物进行了介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司马迁以人物介绍作为开头的做法不言而喻,就是要将二人最初的地位进行对比,因为这也是他们发生矛盾的直接导火索。
在教学时,如果把这两段人物的介绍放进课堂,会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廉颇的心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由此看来,只有充分地了解文章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
二、扣住关键词眼处进行有效拓展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古诗言简意赅,更是不例外。
例如《古诗两首》,抓住关键词眼,一为“喜”,一为“悲”。“悲”“喜”对照,堪称爱国诗篇的绝唱。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的拳拳爱国心。
扣住“喜”字,可作如下拓展。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安史之乱蹂躏生灵的暴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四川生活的困难情景。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消息传来,杜甫要“初闻涕泪满衣裳”,要急着还乡。四首诗,造就了杜甫诗歌的“诗史”地位。
再如,扣住“悲”字,在学生整体感受到诗作中那悲壮的艺术力量后,教师设疑:“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人世,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此问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让他们先猜一猜,再出示以下相关材料。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厓山抗元战役中蹈海死。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眼进行有效拓展,能很好地把握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使学生的认识和爱国情感在掩卷沉思中得到升华。
三、通过多元解读进行有效拓展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教师作为多元解读的首席,在走进课堂前应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解读文本的进程。
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用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快乐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厚情谊,并被这份情谊感动。通过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让我们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之前听过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把重点放在环保意识方面,认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不要乱伐树木。当然,我们从文本中解读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并不为过,但是,如果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作者,就了然了。本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他的生卒时间是1913年—1943年,很显然,在那个时代,人们是还没有考虑到爱护环境这一点的。新美南吉是一位儿童文学家,他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凄美的童话故事告诉人们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情谊”。
因此,在解读诸如此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从一元走向多元,通过多元解读文本来实现有效拓展。
四、重视个性评价进行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孙建峰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中对学生的个性评价,让我对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有了进一步认识。
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一名男同学在认真地朗读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神情特别专注。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人灵魂的话语,可却没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名男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会有所悟,你是一个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一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了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孙老师的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中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了他们。
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其实大师也并非十全十美,你有信心挑战大师吗?”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提出各自的意见。其中一名同学指出:“苏格拉底不应该把结论直接告诉他的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得出来,这样他的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孙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意见很有道理,只有经过自己探索获得的东西才能在心中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否则就如假牙、假发一样毫无生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有时会闪现出小小的火花,但很少能燃成一簇火焰。这个时候,老师出色的评价就是助燃剂。孙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评价就起到了助燃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拓展。
拓展有界,界在目标;拓展有度,度在教师。“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进行有效的拓展,让它成为语文课堂中新的言语生命,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