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考状元公众有不知情权

2015-09-10王旭明

中华儿女 2015年13期
关键词:高考状元生源状元

王旭明

一如往年,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尽管有些地区和学校明确提出不公布高考状元,但打开电视、报纸、网络,各科高考状元甚至包括作文满分者还是迎面撞来。最令人大跌眼球的是,两天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爆发火药味极重的“舌战”,互相撕破脸皮,斥责对方在招生中造谣、欺骗、金钱收买等行为。有评论说,这次“口水战”只是名校“抢人大战”尤其是争抢高考状元的一个缩影。

既然有高考,就有第一名;既然有第一名,为何不让说?如果不让说,何不取消高考?这种逻辑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正如大家所知,高考是目前大面积选拔人才最公正和科学有效的手段。但是对多元化人才培养,多样化人才使用以及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高考也有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高考的公平公正让人爱,是积极的一面,而考试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又让人烦,是消极的一面。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高考的消极作用认识得不深不透,有些人则是装疯卖傻,故作声张,将高考的负面信号放大到了极致。而高考状元、各科状元和作文状元就是这种扭曲变态心理的外化形式。所以,有高考,有状元,但不能说。说了就不理智、不明智、不机智。

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无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国内公认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人的教育背景里面写着高考状元。说句难听的话,今天公布了你是状元,恰恰为你明天成为蠢才或平庸之才奠定了基础。得出这个结论虽有点儿稍稍的偏激,却有教育学理论作为强大支撑。因为高考只是一次性考试而已,所谓状元根本没有说服力,也与日后成才没有必然联系。

有状元,但不能说,为什么有些人、有些学校、有些媒体偏要乐此不疲地说,在我们这个行政力量强大的国家,连有关部门为何都制止不住呢?一句话,就是利益作祟。

某些学校,以此为幌子可以勾引更多生源,而这更多生源又为来年再勾引奠定了基础;某些媒体则用此大赚眼球,大拉广告,肥了自己腰包;某些家长以此作为光宗耀祖的重码;某些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政府,则以此作为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

这里我愿意再回忆起已经尘封的回忆!记得多年前,我在教育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的一段话:解决“高考状元”被热炒难题还得从根源上做起:第一,得先承认高考制度不合理性的一面,而且针对这种不合理性,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同时进行改革,不能只是从内部改;第二,就内部改革而言,在承认其复杂性的前提下,可用增量的办法替代目前的唯一性,实质就是用多样性取代唯一性。从目前看,高考不能取消,也取消不了,但可以在增加上下工夫。第三,斩断高考状元被炒作之根,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媒体的事,大家都有责任。基于目前的国情,如人才评价机制等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个人也控制不了;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说,不跟风,淡化高考状元本身就是履行了责任,做出了贡献。

多年后的今天再看,我仍然认为这段话说得没错。

致敬福建省教育厅,他们已经连续坚持多年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和文史类、理工类名次位列全省前茅的考生名单。

有状元,说与不说他都在那里,不转不移,不离不弃。说,是你的自由,嘴长在你的身上;不说,是智慧,是懂事,是对某些不合理存在的聪明选择。何去何从,悉听尊便,但有关部门不应坐视。

猜你喜欢

高考状元生源状元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高考状元炒作高考状元:别拿教育焦虑当生意
跨省生源调控
捉“妖”记(六)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何以低于社会预期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