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躬行礼教,通经致用
2015-09-10孙聚成
孙聚成
伟大的思想者,也往往是孤独的旅行者,他们以自己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思索,以融于天地俯瞰苍生的仁行善举,为后学树立精神与灵魂的标杆。
张载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创始人。张载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被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作为思想家的张载,响亮地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箴言,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宗旨和政治追求,以一生的勤奋来践行精神理想的最高境界。“张子四句”,也被近千年来学者和政治家广泛引用和推崇。
为天地立心,张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本,以孔孟为法,鲜明地提出了天道观。
张载幼年丧父,在勤奋读书中逐渐建立了对社会的认知。青年时代的张载,怀着一颗平定西部边疆危难的雄心,向当时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准备组织民团出征,收复失地。范仲淹在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接受了范仲淹的引导,张载返乡刻苦攻读《中庸》后,还遍读了当时的佛道之书。经过比较研究,张载把自己的学业追求定位到儒家学说上,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为补充、互相联系的道理,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
北宋时期,生产力逐渐恢复,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张载把当代自然科学的成就,结合到儒家的哲学中,从儒家六经中讲宇宙论哲学最多的《周易》入手,撰写了《横渠易说》,这是他创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开端。
张载把气作为宇宙的本体和本源,认为广大无形的虚空(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由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张载提出了人性论和认识论,并且形成了以宇宙论为基础的道德学说,这些学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
《宋史·张载传》记载他元花初年,曾经到京城讲学,坐在虎皮椅上讲《周易》,听讲的人很多。张载从人与物共具的太虚本性出发,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
为生民立命,张载以“仁人”的标准,提出了“修身”以“立命”的人学思想。
张载以“气”的自然本体为依托,建构了其天人合一论。“成性”的最高境界,便是达到“大心之知”状态,胸怀天下,把自己看成全宇宙的一个必要部分,把宇宙万物看做和自己息息相通的整体,从而“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张载认为君子要修身养性,以涵养“圣人气象”的理想人格,不能只注重内心道德的修养,还要以心忧天下的情怀去关心百姓的疾苦。要想真正形成理想的自由人格,不能单靠专求“内圣”的心性修养,还要参与到“外王”的事功致用。
据史料记载,张载“喜论命”,他继承思孟学派的“天命”观和“正命”观,并作了新的发挥。张载区分了人的两种不同命运:一种是“求”而不能“得”的,也就是不可控的,主要指死生、富贵等;另一种则是“求”而能“得”的,也就是可控的,主要指道德、精神等。张载积极主张“顺受其正”,“修身”以“立命”,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到“命立”而“心诚”,从而真正找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坐标。
为往圣继绝学,张载以对儒释道各家理论综合衡度,提出了继孔孟之绝学的道统论。
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或道统,自孟子之后便“学绝道丧”,完全中断了。针对社会重大变革,重新确立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价值体系,就需要对儒学进行恢复和再创造。
宋神宗曾召见张载,问治国之法,张载主张“渐复三代”,即恢复夏、商、周为治国之道,核心以德治和教育为本,得到宋神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后因其弟张戬与王安石在变法上发上激烈矛盾,便辞职回乡。
张载回到横渠后,创立了横渠书院。他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一面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仰而思,俯而读”,在思索中完成自己的学术和理论创新。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学人云集张载门下,后世称他所创立的的学术流派为“关学”。
张载严格的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这是他思想完善成熟时期,《横渠易说》、《正蒙》、《经学理窟》等著作,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完成,他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也在日思夜想中一点点地实现,他的理论创新,也在综合各种学说后自然诞生。正如他《咏芭蕉》诗中所说:“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张载的新,就是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
张载一贯主张学术要与政术结合,他大力宏扬孔孟儒学的目的,就是要有益于现实的治道。关学的特点除了重视自然科学外,还特别重视以礼为教,通经致用。张载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圣人具有天地之性,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学为圣人,并十分重视“礼”的教育,要求学生习礼,“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
张载还提倡“民胞物与”思想。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称,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处于宇宙之中,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相一致。
作为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在教育方法上继承了孔子以后儒家的经验,并有所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他坚持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刚决果断”的志气,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不停地前进。他特别重视“思”和“疑”在学习上的作用,要求学生虚心,多读书,对书中义理进行比较研究,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把往圣的学理精髓准确把握,才能使往圣学说得以传承广大。
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以恢复“井田”和推行“礼治”等主张,构建了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
太平,是人们对社会安定、财富均平的向往与追求。作为温和的政治实践者,张载提出了恢复“井田”,以均贫富;重建“封建”,适当分权;推行“礼治”,变法求新的社会改革思想。
嘉祐二年,37岁的张载赴京赶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开始走上仕宦道路。在任职云岩县令等地方官之职时,张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在从政过程中,张载观察了“井田”和“均平”的问题,认为这是解决人民穿衣吃饭和安定人心的根本问题,他提出的井田方案,是按照《周礼》土地国有的原则,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配给农民。辞官回横渠镇后,张载在讲学授徒的同时,买地数百亩,开始恢复“井田制”的实验。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企图实现“井田”的理想。
要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夙愿,张载积极主张社会改革,认为改革必须注重“化民”,取得人民的广泛支持才能成功。他认为,为政者要善于实行礼治,“始为政者,必先正之”。张载在总结自己为学求知,持身立节,从政为官的经历时说:“某平生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所惧。大凡事不惟于法有不得,更有义之不可,尤所当避”。张载的这些政治主张和从政理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载一生,在清贫寂寞中度过,但却是充满激情的智慧之旅,他思想力量的光芒,至今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