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如何把团学活动和专业课学习有效结合
2015-09-10张静
张静
一、案例引入
【案例】1995年出生的小伍是追星时尚一族,耳钉、鼻钉、舌钉、脐钉,整个一傲然江湖,out的父亲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是时代发展太快还是你不懂我的无奈。当小伍问父亲这个装束好不好看?父亲耐着性子强装欣赏地说:“好看好看!你把那边的鼻孔也打一个会更好看,还对称……我给你钱,你下午就去再打一个孔,装个更时尚的鼻钉……”青春叛逆期一直和父亲不甚融洽的小伍这次突然觉得很诧异,连这么保守、落伍甚至老套的父亲都觉得鼻钉好看,那一定是相当难看了,甚至难看死了。小伍从来都怀疑父亲的眼光,耽误之急是赶紧去掉这些工气的钉。就这样,曾以口头暴力相争的父子俩,打了一场无硝烟的艺术仗。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90后”大学生渐渐主宰了大学校园,技术信息化的大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他们有着自身鲜明的个性和特征。面对这样朝气蓬勃、天马行空、思维活跃的“90后”,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或模范式教育已不起效,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特别是团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另辟蹊径。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广大青年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独具创新、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够履行好党赋予共青团的相关职能。
高校的团学活动是大学生发现并挖掘自身兴趣、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高校团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打造高校浓郁的文化底蕴,全面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中央对高校团学活动的定位很明确:高校的团学活动目的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及时适应社会,指引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90后”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积极向上,思想观念多元化,见识丰厚,富于理想和追求。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显著特点。
1.功利意识强,社会责任感淡漠。
“90后”生活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时代大潮中,他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精神感受和物质追求与享受,在校生与社会职场人士相比,更倾向于经济型价值观,更重视货币性收入。所以对待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他们往往表现得急功近利、毛手毛脚,注重速度而忽视质量,缺少大局观和稳中求进的思想,这样会影响到整个团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知识渊博,但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90后”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浪潮中历尽洗礼,各种新媒体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广博知识的丰厚资源,他们从小接触新鲜事物,及时更新知识,再经过大学里系统的学习后,自身具备了很高的知识素养,他们丰富的理论知识足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事物做出比较客观、理性的判断。但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个体认识的偏差,他们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这对团学工作的整体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3.幸福感弱,优越感、依赖性强。
“90后”普遍生活在殷实、优厚的家庭环境下,从小受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的细心呵护,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物质资源独占独享,优越感极强,但幸福感较弱,缺少自己奋斗得来的喜悦和不易。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在前进道路上容易眼高手低,不屑一顾,遇到挫败很难独当一面,难以脱离庇护的港湾,依赖性强。这样的特性对团学工作的和谐开展极为不利。
4.快乐至上,注重自身愉悦感。
“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很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提升,他们更青睐于能给他们带来感官刺激和愉悦的事物。“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学习不快乐可以不学习,工作不快乐可以换工作,生活不快乐可以换方式,完全以“快乐至上”的理念经营生活、工作、学习。这种观念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忽视责任,从而玩世不恭,过度自由散漫,甚至道德沦丧。在团学活动中,“90后”大多不愿受约束,对被动接受的已有东西持反对态度,过度相信自己的决断,他们在个性上与处于管理领导位置的“60后”、“70后”存在巨大差异,他们思想前卫,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在团队合作上缺乏应有的集体精神。
5.好奇心强,又不易专注。
“90后”热情似火,活力四射,对新事物有特别大的冲劲儿,喜欢尝试,喜欢创新,但热度持续时间往往不够长,钻研精神不够,容易放弃或临阵脱逃,严重影响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特质都给团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因素,需要学管人员认真思考,采用有效措施予以及时疏导和指引。
三、以外语系为例,结合专业课,依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开展团学活动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师之大也”,师的基础是专业,高校的团学活动只有和专业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感染力。一位教育专家曾说:“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的团学活动同样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团学品牌,这样的团学活动才会让同学们真正喜欢,才能富有特色和持久的生命力……”
一位外语专业的老团干这样说:“团学工作要从玩中学,会玩,才会学。”这说得很好。但具体怎么玩,的确是门艺术,是门系统的规则。
由于大学的扩招和招生多元化的现状,很多高校学生层次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有本科生、专科生(专科生又分统招、对口、3+2)、对外合作办学的交流生,以及成人教育的学生等,各种生源必然各具特色。有的学生专业课基础扎实,但对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些学生专业知识薄弱,但活动能力很强;还有一些学生对待团学活动永远持观望态度,仅限于旁观乐,学生层次的多元化,必然为高校的团学工作带来许多新的考验。
教学与管理能有效结合是最好的状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但现实操作中往往冲突不断。有时学生参加某些活动仅仅是为了加操行分,或赶场子或垫场子,这是多么可悲。据统计,上课缺课或不爱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团学干部,团学工作的确很琐碎,会占据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但学管的老师或领导是不是也要反思,是活动本身有问题还是组织活动出了问题?有些活动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为活动服务还是活动为学生服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学管人员的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以服务教学为本。
1.分阶管理,开展团学活动。
外语教学有分阶教学,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进行教学,团学活动也可以分阶进行,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划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或不同爱好的人群,不能千篇一律。对于铺天盖地的活动,可以依据专业、依据群体进行。这样可以使具有不同文化素养、知识层次差异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满足不同群体的好奇心,激发各类学生人群的工作热情,使团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外语专业教育为依托开展共青团工作,把握好三个结合。
(1)外语专业教育与思想引领相结合
充分发挥外语系学生的专业特长,使专业与思想引领相结合。比如团课、主题班会、各种比赛的主持、宣传版面的设计,甚至学习某个文件,都可以是双语的,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打造外语系团学活动的特色。避免了思想新潮的“90后”对政治思想学习的枯燥、乏味感,既领悟了党和团的思想,又学了专业。
(2)外语专业建设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举办名师讲坛,以双语开展活动。比如外语系的英语角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角落,而应该处处是外语。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使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在合理自由的前提下高效率地完成各种工作,懂得合作。
(3)外语专业指导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开展外语系优秀毕业生及实习生交流会。言传不如身教,外语系学姐学长的一手信息,对于在校生来说最具有说服力,他们的社会实习和实践经验及心得体会能激励学生更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团学活动锻炼自己,弥补不足,为他们走上社会大舞台做好充分准备。
邀请与外语学习相关的社会知名专家、学者来系里做讲座。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及失败经历是最好的教科书。他们能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及成长道路,有效指引学生向理想前进。
邀请企业家进驻学校,特别是中外合作企业或外资企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以拓宽就业、创业思路。
3.建立完善合理的团队管理模式。
针对“90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感与幸福感的特点,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模式,多开展集体活动,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能有效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而提高团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外语系可以多举办英语小品大赛,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以及专业技能大赛,等等。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针对“90后”好奇心强、依赖心强、独立性差的特点,外语系应建立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中,加强校企合作,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王洪飞,徐娇.“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2).
[2]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