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职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
2015-09-10张苏
张苏
摘 要: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一线护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与临床要求紧密结合的高水平护理实训中心。我院在分析护理岗位核心工作任务和校外实习基地现状后,提出护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和高仿真性。在保证硬件投入的同时,同样注重实训基地的规范、科学管理和护理文化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 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 护理
中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1]。我院的护理专业培养定位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一线护理人才。实践技能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投入,重视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建设护理实训基地的意义
1.1校外实训基地的现状
传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都在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进行,目前医疗环境的实际情况是医患矛盾加剧、病人维权意识增强[2]。相对应的是实习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习岗位有限、带教老师带教人数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使教学和实习医院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实习医院接受护士生实习的热情普遍不高。
1.2高职护理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
高职护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护理技能和临床意识,实际情况是学生很少有直接在患者身上实践操作的机会。护理教育所遇到的困惑和挑战是全球性的。目前国内外解决临床资源不足的通行做法是建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开展高仿真模拟教学,以此扩大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外延和内涵[3]。为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高标准、与医院环境完全一致的仿真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护理学院建立护理实训基地的方法和经验
2.1聘请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校内实训室建设
我院聘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朱小平、武汉市护理学会理事长鲁桂鸣等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及本校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组成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基于对护理工作岗位群分析,明确必须掌握技能,确定实训项目,做到与临床工作无缝对接对护理实训基地布局。
我院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教育部、卫生部确定的“承担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和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护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指导原则是总体设计完全模拟三级甲等医院真实环境,配备与三甲医院相近或相同的医疗设备和教学设备,模拟病房室内物品摆放与临床完全一致,努力营造真实的临床环境。实训基地由护理技巧训练室、内外妇儿专科训练室、急救训练室、重症监护室、模拟手术室、全仿真模拟病房等部分组成。
2.2依据职教新理念,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我院的护理专科训练室均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基本实现专业课程全程在护理实训基地内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进行实训前示教、课程的自动录播和回放,同时学生可以进行反复观摩、自我训练。
2.3发挥国家示范性优势,校内实训基地承担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
与各部门合作,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实现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是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学实践基地规模效益的新举措[4]。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每年执业护士考证培训社会考生和在校生近700余人;面向全省考生开展中职升高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每年近600余人;承担孝感市卫生局社区护士培训任务每年近300余人。
2.4注重文化和内涵建设
护理实训基地努力营造护理职业氛围,在走廊环境布置南丁格尔画像、护士誓言、名言警句。在护理实训室布置护理操作流程和管理图。对进入实训基地的学生严格着装要求,必须正规佩戴护士帽、穿护士服和护士鞋。在模拟实训中要求学生动作轻巧、语气温和,充分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3.护理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3.1目前的不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昼夜实训,24小时对学生开放的尝试[5]。我院护理实训基地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能做到对学生24小时开放;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并规范操作;社会服务在现有基础上还可以拓展。
3.2对策与方法
3.2.1通过统筹安排、加强领导,提高待遇、政策倾斜,提高专职教师和实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延长实训室开放的时间,逐步过渡到24小时面对学生开放。
3.2.2采取外聘内培的方法,提高实训教师的素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护理实训教师队伍。
3.2.3与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联系,扩大社会服务的范围:医院新进医护人员培训;临床急救培训;按摩师、营养师、养老院护理员、育婴师等培训和考证。
4.护理实训基地的未来展望
根据学院“校内基地产业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总体布局,目前实训室实现了与医院环境布局一致,但离建设仿真医院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实训基地的数字化建设和资源完全开放与共享都是未来的建设方向。
5.结语
我院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自2012年建成后,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运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承担了多项省级和院级课题。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了护理技能培训内容和临床一线工作的零距离接轨,在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的优异成绩,执业护士通过率稳定在94%以上,学生对口就业率在98%以上。实践证明,只有建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实训基地,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为临床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明亚.医学模拟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学杂志,2007,27(2):93.
[2]陈芬,邵金花,孙伟.打造优秀医院文化缓解医患矛盾[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10(5):320-321.
[3]北京日征华瑞公司学术部.医学模拟教育在国外的应用及在中国的未来展望[J].医学教育,2004(5):6.
[4]朱伟萍.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2):22-24.
[5]王丽华,吴玲玲.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昼夜实训方式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0,5:120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