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

2015-09-10叶建炳

考试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

叶建炳

摘 要: 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实现认知目标,还要实现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导入语 教学美 问题意识

正确的理念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而错误落后的理念则不仅会阻碍教学的有效实施,而且会浪费教学资源。历史教学不能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忽视历史学科中独有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必须理解历史,以史为鉴。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谈谈体会。

一、巧用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

1.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学生回答:《甲午风云》。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失败。我再设问: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2.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导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9·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这样导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9·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像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⒐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深深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努力创造课堂教学美

历史课堂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标功能,创造课堂教学美。首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教学状态。其次,应仪态端正,服饰得体,语言亲切随和,并具有一定的张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扩大教师的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还要以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职能技巧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后要及时总结,对已完成的一堂课进行反思,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某个问题的考虑欠成熟,或多媒体运用的不当等。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让他们展翅高飞,有所作为。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包括不迷信权威、自由探索、怀疑和批判精神,不断进取创新,对科技的了解等。步入科学殿堂的台阶是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新观念。

1.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我认为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冲突。阅读教材可以引起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直接的认知冲突。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关于19世纪末美国提出对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教学时,向学生提供两则课外学习材料:“2001年中美关系大事记”和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节选)。

2.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以“19世纪末美国提出对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教学”为例。当我向学生提供两则课外学习资料后,学生注意力立即转向文章。在安静阅读之后,学生提出了众多问题,经过讨论和集中筛选,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如“从‘门户开放政策’到‘撞机事件’看美国对华政策”、“谈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等。

3.在研究、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首先,课堂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假设与做出假设性的回答。尽管学生做出的假设性回答大都来自原认知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带有猜测成分,但教师还是要允许他们大胆发表,并引导学生归纳假设,鼓励删除一些完全站不住脚的假设。其次,引导学生努力求证,发现新问题确定假设之后就进入求证阶段(学习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求证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此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已被激发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始终把指导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觉认知,促使需求处于渴望状态中。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理性独立批判的、自觉探索问题的较高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历史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养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与高考结合起来,为历史教学注入活力,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
问题驱动模式下高等数学目标、路径与课程建构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