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一点反思
2015-09-10吴素兰
吴素兰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在这期间,针对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当前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考虑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了解过程、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长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根据这一新的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法,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教学主体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由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这一点在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已得到很好的实施和证明。
在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片、实物、模型、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使历史课堂更生动、具体、形象、感人,还能起到充实内容、再现过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启迪思考等作用,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或氛围中感悟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知的强化,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前几年,在领导的推广下,多媒体教学轰轰烈烈地开展,人人都用多媒体教学。但是,时间一长,多媒体教学就被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从教师的角度说,准备一堂多媒体教学课程,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搜集、筛选、整理和整合资料,若仅仅一堂公开课也就罢了,若要求每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可能就没人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学生的角度看,一开始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出现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劲头十足。这是可以理解的:传统历史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众多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再现历史,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在最佳的环境或氛围中感悟历史,加深理解和增强认知。但是,长此以往,学生有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会分散注意力,不关注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欣赏图片或视频,关注点发生转移,知识点和要点过目就忘,那就得不偿失。同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是如此,次数少则兴趣高,次数多则大家都又累又烦。兵法有云:“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因此,我认为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两种教学手段可以用,但不能多用,过犹不及的道理古今通用。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因素。生动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营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气氛,幽默诙谐的言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曾听学生说“某某老师幽默风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好喜欢上某某老师的课……”之类的话,这就说明只要掌握语言这门艺术,不用多媒体课件这些教学手段,也未必教不好书育不了人。当然,不能仅靠语言,还要利用挂图和历史地图册,可以多用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和顺口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学《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我让学生记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记忆战国七雄的大概的地理位置,又如记忆文字的演变时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再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教学“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时,我曾引用了在某期报纸上看到的三则谜语:“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攻打日本关东军——打一历史人物”、“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打一历史人物”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一古代神话人物”。这三则谜语的谜面就是“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三个因素”,谜底分别是“苏武”、“屈原”和“共工”。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帮助了学生记忆相关知识。
“能言善辩、口齿伶俐、擅长忽悠的人上课学生爱听;口才不好、口笨舌拙、沉默木讷的人上课学生不爱听”,这句话不无道理,说白了就是有没有掌握语言艺术的问题,掌握了语言艺术并运用自如自然吸引学生,若没有掌握则吸引不了学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一成不变,也不能让人眼花缭乱,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进,但不能忘了最基础的最常用的最容易被忽略的教学手段——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