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教学环节,高效“鱼渔兼收”
2015-09-10刘雪艳
刘雪艳
摘 要: 什么是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教得有效呢?把学习还给学生,尽量少讲授,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教得有效,学得愉快,鱼渔兼收,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光荣与梦想。作者经过多年学习与实践,认为只有精简课堂环节,才能高效“鱼渔兼收”,并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三因子教学模式”。文章主要介绍了“三因子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效课堂 三因子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
什么是课堂教学?多少年来,人们都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窗明几亮的教室里,学生静静地坐着,或认认真真地听,或紧锣密鼓地记,或者在老师的授意下,书声琅琅,标准的“授人以鱼”的教法。新课改实行后,教师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倡导“授人以渔”,其实无非是在传统教法外加了一层糖衣而已,内里还是重复老套的教学方法,最后不但没有“授渔”,连“鱼”也不能得。为什么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却无动于衷呢?为什么有的课堂尤其是那些公开课看似热热闹闹,到最后学生却一无所获,成绩一塌糊涂呢?无非就是一点,形式和内容没有兼顾。
怎样才能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如何才能教得有效呢?叶圣陶先生早有感悟“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还给学生,尽量少讲授,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教得有效,学得愉快,鱼渔兼收,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光荣与梦想。笔者经过多年学习与实践,认为只有精简课堂环节,才能高效“鱼渔兼收”,并摸索出了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三因子教学模式”。
三因子教学模式即“引起意向,指导自学——启发思维,调适形式——及时反馈,强化效应”。
一、引起意向,指导自学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尤其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加强针对性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知识盲点,并通过一定的自学策略和自学方法,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会合作、善交流、会搜集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教师在进行自学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和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把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引入发展区。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生长出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承上启下的过渡处,系统知识的转折处巧妙设置问题,必要时进行知识拓展或资料引领。
二 、启发思维,调适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怎样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通过学习材料这一载体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培养,就会关闭思想,不再积极主动地探究,反正老师那里总是有“标准答案”。建构主义的先行者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新教材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了“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三因子教学模式中,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教师应摆脱以往过于依赖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及相关情景的束缚,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活动的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最终使学生这一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教师要重视学生本身的差异。由于背景经验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异,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将其转化为宝贵的学习资源,设计“小组论坛”“舌战群儒”等活动形式,使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三、及时反馈,强化效应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生学的效果。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与教学反馈有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做过一个“蒙上眼睛画线段”的有趣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准确、恰当的反馈,直接影响人的后续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达到强化知识的效应。反馈方式有很多,如小结、作业、引申、拓展,学生相互反馈,学生自我评估,等等,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各有所获。
总之,在三因子教学模式中,每一个因子都是可变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融入三因子,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包容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嘉年主编.课堂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著.盛群力,胡平洲,闫蔚,等译.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