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教学设计
2015-09-10王欣宇
王欣宇
摘 要 尝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构建这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最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形成关于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结构图,并且能够较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建构主义 知识结构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四个部分。免疫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环境稳态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免疫系统里的特异性免疫是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免疫调节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2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内涵;能够简述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分析出二者的关系。教师在帮助学生简单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免疫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1)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 掌握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3) 建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知识网络。
3.2 能力目标
(1) 培养通过对知识内在联系的分析、推理,总结出各个组分之间的联系的思维能力。
(2) 培养通过讨论和具体实施,熟悉生物知识网络的建构过程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学习,体会生命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存在联系。
4 教学过程
4.1 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过的B细胞和T细胞的相关知识(表1)。
4.2 建构知识网络
4.2.1 建构素材介绍
教师用PPT展示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简介(表2),让学生知道这些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4.2.2 建构知识网络主干
学生分组讨论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的功能及其联系,构建这些细胞在抗原和抗体结合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最终明确抗体和抗原结合的原理。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呈现讨论结果(图1)。
4.2.3 继续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用PPT展示资料:
教室里,甲和乙分别是丙的邻座。有一天,丙患了感冒。两天后,甲也患了感冒,而乙则没有。乙说一星期前他患过了感冒,现在已经痊愈了。为什么乙没有象甲那样患感冒?
为了研究这个现象,科学家对乙体内抗体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图2)。请解释乙没有患病的原因。
学生:乙没有患病是因为第二次抗原刺激机体时,短时间产生大量抗体。
教师:那么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依赖于什么途径?是由于有一种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用PPT展示记忆细胞(表3)。
教师要求各个小组在之前的知识网络基础上,找到记忆细胞所在的位置,并添加在知识网络图上(图3)。
4.2.4 补充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用PPT展示资料(以巩固所学的例题,呈现建构材料信息):
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表现为体液免疫仅会保留一部分,还有部分抗体产生。
并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体液免疫会受损?
可能通过什么途径使得抗体还能产生?
另外,教师按照课堂情况选择是否呈现以下提示:①抗体产生的可能途径(表4)。
② 可以通过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和记忆细胞进而产生浆细胞。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后,要求学生继续补充上述知识网络(图4)。
4.2.5 教师小结
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也可能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3 细胞免疫
教师: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那么像病毒这样的病原体一旦侵入细胞,通过体液免疫是无法清除的。消灭这些病原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呢?这就需要依靠细胞免疫。
教师讲授细胞免疫的过程。
最终学生分组讨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区别和联系(表5)。
5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路,逐步构建特异性免疫的知识网络。但是在有的班级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构建过程,需要教师设置更小的台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构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