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听课的高度、维度与效度

2015-09-10梁好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5年2期
关键词:听课者教者研讨

梁好

“走马观花”式听课,在诸多学校并不少见,一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组织不严谨、评价不科学,从而导致授课教师为作课而作课、听课教师为听课而听课,作为教学研讨重要载体的听评课活动成了不了了之的形式,以至于教师怨声载道,参与积极性不高,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提高听评课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端正听课目的――导向求高度

起点决定终点,目的决定高度。学校组织开展的听评课活动,首先应当准确定位其积极的意义,明确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督促作用、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推进作用。学校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正确对待听评课,充分发掘听评课内在的潜质,以高标准严要求,给予教师一个正确的引导。正确的听评课导向,应当强化以下几个目标意识:

1.以听评课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精神与意识的自我觉醒,任何外压式的培训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不能激发教师自身的内驱力,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听评课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来源于实践,依托于教学,扎根于课堂的最原始、最朴实、最具体、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最能激起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自觉性的教研行为。因而,学校管理者应当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帮助授课者以授课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教学认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帮助听课者学习借鉴教学方法、感悟教学形式的多彩、深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在与授课者、听课者、自我的多元互动过程中进一步明晰教育规律,深化教学认知,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

2.以听评课推动教师教学研究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让教师不至于年复一年,重复地工作,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就需要引导教师走上教育科研的路上来。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提升教师教育品质的重要途径。学校的教育科研是具体的,并不一定非要是宏观的大课题,对课堂教学的微观发现,以及针对个案、剖析教学式的听评课活动,对教师来说,不仅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而且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因而,学校管理者要将听评课活动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正确对待,站在教育科研的角度重新审视与发现听评课的重要价值,并作为探求教育规律,实施大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从而提高教学研究的主动性,明确听评课活动的目标定位。

3.以听评课提高教学热点把握的敏锐性

自2001年国家实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十余年,正在由理念渗透渐进到深入探索的阶段,2011年教育部又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课改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改革也没有休止符,国家以行政力量推动的课程改革,最终成败以及实施的深度与效度,必须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听评课活动,是教师践行新课改理念,以个体行为落实课改精神,将抽象化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重要方式。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素养,更可以看到教者对课改热点、难点的把握,而将听评课活动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热点把握敏锐性的重要形式,无疑会给予教师一个高度的引领,使听评课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4.以听评课探索教学共性问题的规律性

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科学有其不可更改的规律。正如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虽历时两千余年,但仍不失其光华。通过听评课,在教师最真实的课堂实践中可以印证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对教育问题的共性认识,也可以发现基本的学科教学规律,将听评课作为教师探索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重要平台,相比较而言,更会提高教师对听评课活动的认同度与期待值,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二、规范听课流程――实施求维度

目标既已确定,就需要靠行动来实施,要把听评课的高位目标落实下去,成为指引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在行动组织上予以规范与要求。笔者认为,管理者要在听评课流程上予以规范,多维度精心组织,从而保证听评课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1.听课前,多主体参与备课

传统的听评课活动,是一种毫无准备的突发式听课,听课者在听课前,对教者的思路一无所知,对教材的理解一片空白,如此随机性的听课,显然不能使听课者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更不可能集中发掘听课者的聪明才智,对授课者提出可借鉴的建议与意见。而没有前期参与的课后评议,也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以至于让听评课活动仅仅侧重于教者,而淡化听者;仅仅侧重于听课,而弱化评课;仅仅限定为个体行为,而没有转化为集体行动。

高效的听评课活动,应当是立体化全员参与的集体性教研活动。听课者绝不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实施听课行为,而要在听课之前认真“备听”。多主体参与备课,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适应普通听课活动的“备课”。听课活动前,将教者的授课内容、教学设计,提前下发给听课者,促使听课者自觉主动地把握教材、研究教者的教学方法、思考个体的教学感悟,以便带着充分的准备去听课,做到心中有底,让听课者在大脑深处与教者产生思维互动,从而提高听课的实效。二是适应研讨听课活动的“备课”。这种听课活动所呈现的课堂现场并非是个体的教学成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听课前,学校管理者要组织听课者参与教者的备课活动,共同研读教材,探讨教法,研究学生,以期形成基于共同教学思维的集体备课成果,并通过教者的个性化演绎展示出来,检查效果,探讨最佳的教学方式。

2.听课中,多视角课堂观察

传统听课方式的关注点在教师,听课者只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技艺的发挥、教学流程的科学性等,而无视学生的表现,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将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仅仅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而非课堂的主宰者,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视域下,听课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要变传统的听课为多视角的观课议课。总体来说,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学生学习参与度。以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潜力,作为评价课堂效果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教师的课堂表现。二是关注课堂结构的分配率。从不同角度计算课堂结构分配情况,如教师讲授的时间,学生学习的时间;复习板块的时间,传授新知的时间,课堂探索的时间,巩固练习的时间;教师提问的数量,学生发问的数量等。通过多维度的课堂审视与观察,以期更全面深刻地把握课堂,为教学研讨提供科学的原始性依据。

3.听课后,多方向教学研讨

听课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听课后的评课、议课环节,学校教学管理者要认真组织评课议课活动,通过评课议课,拓展延伸听课活动的价值,发挥其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推动作用。评课过程中要注重研讨的多向性,一是研讨教者对教学的把握情况。研讨教学目标与教材。看教者对教学目标定位正确与否,是否出现偏差;看教者对教材把握准不准,是否出现问题,是否挖掘到位。研讨教学方式与方法。看师生互动的程度,看教师教学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看教育教学效果。研讨教学评价方式。看学生的表现、课堂的效果等。二是研讨同类教材的教学共性。以教者个案教学为基点,探讨同类教材教学的共性特点,寻求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

三、完善评价制度――考核求效度

听评课活动不仅是学校的集体行为,更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不容否认,人都有天生的惰性,高效的听评课活动不仅要靠教师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予以约束与规范,学校管理者要在评价机制上完善对教师听评课活动的考核,力求以严格的考核机制保障听评课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善听评课评价制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强化高质量听课目标意识

传统的听课活动考核仅仅关注教师听课的数量,考核的方式是检查听课记录,而对于教师听课活动的参与程度,听课过程中发言的积极性,以及见解的质量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评价直接导致教师抄写听课记录、盲目听课、无目的听课等无效听课行为出现。学校教学管理者要打破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听课评价观,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听课的质量上。

2.强化听课活动的过程性考核

考核教师听课质量的方式,要打破传统只看听课记录的评价方式,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做到每一次听课活动前前后后都有详细的活动记录,对每一位听课者的现场表现都有完善的记录,以期对听课人的听课行为予以规范与引导。

3.强化对听课人的多元化评价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听课人对授课人的评价,而且还要强化授课人对听课人的评价、听课人对听课人的评价。通过多元互动评价发挥听课者参与研讨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猜你喜欢

听课者教者研讨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听课者也需“备课”
怎样去听课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