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与品
2015-09-10叶未央
叶未央
出了个长差,错过了王小帅导演的新片《闯入者》。于是也就像看球提前知道了比赛结果,先就被“票房数字不尽如人意”、“艺术电影市场表现低迷”、“现在是严肃电影最坏的年代”之类的信息灌满了脑袋。
好在终于找到了补看的机会,得以用直观的感受去重新梳理那些先入为主的信息。也许王小帅说的没错——现在真的是严肃电影最坏的年代,可无论电影还是生活,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世道越不好的时候,越需要打起精神来面对,而不是自怨自艾、自己唱衰自己。
无论是内容题材方面关注小人物生活和三线建设历史背景,还是形式上的冷峻写实风格,电影《闯入者》基本还是延续着王小帅作品的传统模样。但是给影片贴上“犯罪剧情类型片”标签,同时在宣传发行推广中强调电影的恐怖片色彩——渲染了鬼魂、凶杀、幻觉等种种悬疑元素,从中可以看出王小帅在忠于自己严肃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当下中国火热而浮躁的电影市场做出一些妥协。
《闯入者》是一部“三合一”的复合型电影。电影的前半部分确实会让观众误以为王小帅是在拍一部恐怖片,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死去老伴儿影像现身的阴森恐怖氛围营造、陌生少年时隐时现的跟踪尾随、开水浇花的变态心理暗示……都吊足了观众准备体验惊恐的胃口。可是从冯远征饰演的哥哥向秦昊饰演的弟弟揭开自己家和老赵家两个家庭之间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开始,电影的后半部分又回到了文艺片的反思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传统轨道上来。至此,前半部分那一系列幻如鬼魅般的“不解之谜”都得到了现实生活逻辑的合理解释,尽管残酷得令人心痛。与这样两部分相复合的,是基于电影故事性和戏剧冲突之上的社会话题。诸如:中国传统大家族式的家庭形态解体后所造成的“空巢老人”社会问题,由代沟引发的对“同性恋”、“社会化养老”、“儿童教育”等问题的价值观冲突,畸形年代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告密文化”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伤害,对这些话题的深入开掘使《闯入者》这部影片有了一份思考的厚重感。
对于一部电影的导演来说,“表达什么”是一个问题,“怎样表达”又是另一个问题。王小帅在表达的风格上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审美理想。《闯入者》中或破败、或简陋、或凌乱、或肃杀、或阴森、或诡异的场景无疑不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却是符合剧情要求和服务于影片内涵的。当下电影界无原则地追求场景的豪华乃至浮华和奢华并以为这才是“美感”的创作心态其实是一种病。
比画面更“文艺范儿”的是《闯入者》的节奏。这种特意慢下来的节奏不仅跟《末日崩塌》、《侏罗纪世界》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不能相提并论,就是跟时下很多追求热闹的国产电影也比不了。这大概会在票房数字上多少拉一些《闯入者》的后腿,但却是文艺片追求的某种味道。比如女主人公拖着箱子去看望小儿子并给他做顿饭那场戏,长长的镜头追着她的背影穿过迷宫一样长长的各种房间,最终看到的画面暗示了小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可能观众已经习惯于商业片点对点的“直给”,觉得这慢慢穿房过廊的一路拍得很多余。其实在这个放慢节奏的过程中,镜头画面和声音“采集”了一路的“信息”,作为铺垫最后烘托出不仅是“同性恋”的结论,还有“同性恋”的生活背景。再比如最后女主人公赶在警察到来之前一路小跑着去给小男孩儿通风报信那场戏,本来也可以点对点地从水果店直接跨度到小男孩儿的家里,却偏偏要拉长展示这个过程,也是为了强化女主人公迫切而矛盾的心情,让这种矛盾像子弹一样多飞一会儿,也让观众把她的忏悔与纠结看得更清楚、更透彻。
这种慢节奏中包含着的也许就是王小帅所迷恋的某种“味道”,可惜在这个快餐化消费的时代,观众们所追求的只是狼吞虎咽地“填饱”而无意细嚼慢咽地去“品味”。其实又岂止是电影面临这样的现象,阅读还不是一样。手机取代纸质书的结果必然是碎片化阅读,最好三言两语把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塞给读者,长此以往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去读曹雪芹和巴尔扎克们那动不动就铺陈描写个上千字的长篇小说呢?
《红楼梦》里有一段关于喝茶的比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话的背后实际上说的就是“品”与“饮”的区别:看商业片就是要解渴痛“饮”,而文艺片往往需要有耐心地细细去“品”。中国电影市场现实的尴尬却是:可供“饮”的争奇斗艳,可供“品”的难觅知音。这就像生活中叶公好龙的景象:很多人夸赞“功夫茶”,却又嫌真喝起来费“功夫”;很多人嘴上推崇“现磨”咖啡,手里还是忙着泡“速溶”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