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艺片的灰色诱惑与艺术表达

2019-11-20张园园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艺片情怀

张园园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文艺片作为一个混合片种,公认的内涵是艺术片与商业片的融合,文艺片不像纯粹的艺术片,它有着很多商业电影的设计,文艺片拍摄初衷并不是导演的曲高和寡,而是以一种小众的视角去表达一种大众化的情绪和情感。文艺片是需要票房的,这是文艺片生产的基础。但文艺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从电影制作的核心内容看,文艺片的目的不是票房,很多导演拍摄文艺片,是为了表达自己关于电影、关于故事本身一种独特的情怀,所以,很多文艺片叫好不叫座,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文艺片的灰色

文艺片相比于商业片,其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文艺片具有一种灰色的调性。文艺片的灰色一般具备三种内容:色彩、情绪、情节。这是电影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正因为这三种灰才让文艺片的调性显得高级而深刻。

在色彩方面,文艺片大多愿意采用一种模糊的颜色——灰色。如果大面积使用红黑白这样的标准色,文艺片就会失去其模糊的属性,变得旗帜鲜明起来。2017年的话题电影《冈仁波齐》,影片获得第二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该影片通过摆拍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藏族人民在朝圣路程中的各个细节,导演并不是拍纪录片,而是用一种拍纪录片的形式在克制自己的电影张力,这种克制最终告诉了我们朝圣和信仰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持与融化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脚步。《冈仁波齐》通过信仰和猎奇两个点来组成了文艺片的商业卖点,但是几乎全影片的颜色就是灰色,导演在用灰色告诉我们,相比于激烈的动作片、惊悚的恐怖片,他更想拍摄一部让人沉思、让人回味的文艺片。

二、文艺片的诱惑

文艺片从导演与受众而言,其实都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诱惑。实际上,对于导演而言,这种诱惑要比电影受众更加强烈而深刻一些。就文艺片导演而言,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市场票房总量日益攀高,已经到了一个全盛的历史时期,同一年度内频繁出现十亿票房电影,更有三部三十亿票房电影。刘若英导演的处女作《后来的我们》作为2018年目前的文艺片票房冠军,具备了非常典型的意义。刘若英以一个女歌手的身份首次跨界导演,就成功收获了13.5亿票房,虽然从好评的角度来看,电影的综合评分仅有5.9分,但票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商业价值。作为文艺片,电影有一个情怀,就是导演的经历。刘若英最广为人知的是她的一首成名曲《后来》,而这首歌也成了刘若英制作《后来的我们》最主要的原因。几乎所有的文艺片导演都在寻找自己,无论是寻找过去的回忆,还是寻找丢失的自由,抑或是信仰、是亲情、是友情、是前任、是悔恨……这些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失望,都构成了对文艺片导演巨大的诱惑。当然,如果在这种诱惑之下,又能收获国际大奖,又能获得超高票房与口碑,自然是名利双收的好事,但是,就单纯从情怀的角度来看,文艺片对于其导演而言,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诱惑力。

其次,是文艺片对于观众的诱惑力。社会中总是存在这样三种文艺片的观看群众的。其一,是真正的文化贵族。这部分人对于文化有自己的信仰和喜好,偏好小众而孤僻的东西,所以文艺片对于他们而言有一种正中下怀的诱惑。其二,是一种喜欢各种文化的人。文艺片对于他们而言属于其中一种文化类型,他们在文艺片与商业片的选择中会倾向于评分更高者,不会单独把文艺片拿出来当成一种类型去区别对待。在这种人身上,文艺片对于他们的诱惑就是能正中下怀的情怀与对故事和美的共鸣。其三,是一种对话题、对社交有极度需求的人。这部分群体对于社交和话题,需要各种材料来补充,也需要有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话题圈。在这群人眼里,文艺片就是一种高级的代名词,在与人交往和交谈的过程中,如果有文艺片的观影经验,就会显得更加具备社会地位,而且容易与人交流。

三、文艺片的陷阱:分众艺术表达的失衡

(一)曲高和寡的极端个人色彩

在文艺电影中,很多导演特别喜欢关注一些社会现实,也喜欢表达各种哲学、人文矛盾,这种表现手法在导演看来是展示他对世界多元的认知与复杂的情感,但在很多观众看来,这种艺术表达实在费解。很多时候导演无法在一两个小时内交代完全部的故事,就只能借由各种手法进行拼凑。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就具备非常强的导演个人色彩,属于导演电影,长达四五十分钟的长镜头,用一种“一镜到底”的表达方式来渲染整个故事的梦幻走向。很多人都说在看到电影中部的时候就头晕,甚至忍不住睡着了。这当然跟表现手法有脱不了的干系,可关键还是整个电影故事的深度问题。主人公老陈在自己的梦境中来回穿梭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这种情节构造实际上想单纯依靠长镜头来表现是非常困难的,导演只能通过镜头的追踪来不断层层深入。所以,很多人第一遍看不懂,第二遍照样看不懂。当然,也有很多人根本看不完第一遍。这就是文艺片的第一重要陷阱,导演强烈的个人表达色彩能为影片增厚文艺深度,但观众的审美力与理解力不尽相同,很多情况下,尽管是文艺片爱好者,也很难吃透导演的心思,造成一种曲高和寡的导演孤独。

(二)人云亦云的乌合言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通过他的名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指出人类存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交换。在文艺片市场中,不乏一批真正的艺术评论者,他们对文艺片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力,有独到的认知和审美,很能感受导演的真实表达心理,但这种个体并不多。很多情况下,喜欢文艺片的人仅仅是被文艺片的气质所吸引,甚至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显得比较高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跟着整个文艺片群体的大流走,大流说文艺片应当晦涩,应当朴实无华,应当追求美和天然,应当放大人性与社会现实,所以他们就跟着发声,所有非这种类型的文艺片他们都认为是失败的。实际上,乌合言论的导向也给了文艺片一种不安全的土壤,导致文艺片持续无法与市场融合。并不是大家说这样,艺术就应该是这样,艺术应当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

(三)只重表达,不重营销

《心迷宫》豆瓣评分8.7分,但仅有1065万票房。《相爱相亲》豆瓣评分8.4分,但仅有1824万票房。《嘉年华》豆瓣评分8.3分,也仅有2199万票房。由于商业机密性,电影的营销费用数据不容易在网上查找,但根据场库网的数据显示,国内电影公司的媒体营销费用有一半投在了电视媒体上,但好莱坞电影公司认为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得益于网民集聚效应,将成为更快更直接的营销路径。而在整体营销费用上,国内大部分的电影营销费用也仅占到整体费用的两三成,而好莱坞电影通常的营销费用就高达五成左右。我们看《捉妖记2》在已经取得了第一部大IP的情况下,仍然花了两亿多的费用去投资电影营销,这就说明商业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更愿意也更会做电影营销,因为他们懂得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是电影行业的规律了。电影院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新的电影上线,这种大电影市场时代,如果没有好的营销策略,根本无法突出重围,显示自己的故事与影片的精彩之处。

四、文艺表达与商业平衡

(一)流量明星效应

实际上,目前关于文艺片怎么选角拍摄,许多导演都在不断尝试。有的导演认为,文艺片应当采用文艺小生,气质最重要,而有的导演偏爱演技派,会选用一些业界公认的演技有深度却不太具备知名度的演员。作为商业片的一个分支,实际上,文艺片不应该只是一种“叫好不叫座”的艺术片。而当今商业片的主要流量来源,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明星效应。反观《芳华》的14亿票房,除了本身故事的吸引度、文艺片的固定观影群体、冯小刚导演的市场吸引力,芳华中的主演黄轩,本身就是纵横电影、电视的流量小生。《红高粱》《芈月传》《非凡任务》《女医明妃传》《完美翻译官》等电影电视剧集的成功与广泛传播,为黄轩积累了大量粉丝,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更新,“粉丝经济”所带来的流量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当然,黄轩本身的演技也是得到观众和专业电影从业者群体的认可的,所以在流量粉丝的推动下,就更容易形成口碑。一旦这种口碑借由新媒体渠道形成“自来水效益”,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二)喜剧外壳,控制情绪

的确,并不是所有的文艺片都可以拍成喜剧外壳的,恰恰相反,很多文艺片由于要突出人物与特定时间场景的交互关系,往往会采用非常残忍的反差手法,引起观众的共情。但悲剧共情,并不是文艺片唯一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提出喜剧外壳,是因为随着商业电影的发展,喜剧电影或者说喜剧元素,已然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主流电影形式,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新上映的《西虹市首富》收获了25亿票房,历史票房排行榜上,前20名票房冠军中,就有8部是喜剧电影,占据了40%的排名榜单。所以,借助喜剧外壳来说残忍的现实、忧郁的人物、痛苦的回忆,其实并不是不能兼容的,问题在于导演如何安排。由于很多文艺片导演的艺术洁癖,他们很多人是不愿意自己的文艺作品被观众当成一个嘻嘻哈哈的“杂耍片”的,这是这部分导演对喜剧的误解,其实只要控制好情绪,就比如《一出好戏》,也一样能讲好该讲的故事,并让人感受到导演的意图与诚意。文艺片、喜剧片,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流派,它们是可以互动而兼容的。

(三)故事与情怀并重

近年来,文艺片出现两种走向,一是故事型,一是情怀型,故事型的好比《路边野花》《七月与安生》《百鸟朝凤》《心迷宫》等,而情怀型的好比《后来的我们》《芳华》《无问西东》等。对比可以发现,偏重故事的电影往往市场推广不佳,难以形成好票房,而情怀型电影则大部分票房不错,但大多被诟病故事深度不够,或者演员演技不佳。从这个角度看,文艺片的故事性与情怀是需要有机结合的,这也是现代商业电影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电影观众角度看,我们需要情怀来增加回忆的厚度,而随着电影观众的鉴赏能力提升,我们又需要高明的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文艺电影不能仅仅是讲好故事,还要学会像商业电影一样带动情怀,带动观众去回忆与感知,情怀消费是一个重要的共情手段,能帮助观众更好地完成整个故事的理解。

(四)新媒体营销

嫁接新媒体营销是现在很多电影公司常用的宣传营销手段,好莱坞电影公司通过数据研究发现新媒体渠道可以以12%的费用投入占比获得超过40%的营销效果,这一方面说明互联网真的在改变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陈旧的营销路径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营销的主战场是移动营销领域,对于早已形成全面覆盖的手机网络,一部电影要在手机媒体上蹿红根本不是难事。借助各种微信公众号大V形成内容宣传流,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预告片,借助微博大V喊话上映倒计时,各种方式都可以起到即时宣传效果。而且,新媒体营销的最重要特点就是“病毒传播”特性。其实每个年轻人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文青属性,这种属性一旦被新媒体的宣传网文“感染病毒”,就特别容易爆发,形成自带病毒的“感染体”,迅速为影片的宣传自动卖力。

猜你喜欢

文艺片情怀
消费社会下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文艺片出路探析
少年情怀总是诗——“酿”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情怀
泛娱乐时代文艺片的市场化生存路径探究
汤唯产后复出加盟毕赣新片,华策影业大制作加持,文艺片市场是否迎来最好的时代?
从《百鸟朝凤》的戏剧命运看中国文艺片的生存困境
于兰蒙特利尔获奖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