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意理论在国际会议口译中的指导意义研究

2015-09-10高纯娟徐文娟

考试周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理解

高纯娟 徐文娟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释意理论在国际会议口译中的指导意义,并通过介绍国际会议口译的特点, 指出了释意理论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步骤对国际会议的指导作用,并分别举例说明了具体翻译策略和技巧,旨在为国际会议口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 释意理论 国际会议口译 理解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重新表达

1.释意理论及其发展过程

释意理论是由法国教授塞莱斯科维奇教授首次提出的,她所提出的释意理论为全世界的口译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68年,她发表的博士论文《国际会议译员———言语与交际问题》为释意理论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及其学生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口译理论,即释意理论。1984年出版的《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1994年出版的《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则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释意理论是翻译理论中一种重要的学派思想,它强调翻译是翻译意义。在释意理论下,译员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认为口译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语言符号到思维,另一个是从思维再到目标语的语言符号,若从原语到目标语的语言符号直接转换是违反规则的,这样可能违背原语的意义。她进而将翻译分为三个步骤: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陈雅洁,2014:1)。在释意理论的这“三部曲”中,最核心的环节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释意理论在中国翻译界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者鲍刚、刘和平和蔡小红等在长期的口笔译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释意理论的内涵,并为中国的国际会议口译指明方向。这一理论释意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并不算太漫长,但这一理论对于国际会议口译的指导意义却很深远,本文将通过国际会议实例研究其在国际会议口译中具有的指导意义。

2.国际会议口译现状与特点

它可以分为两种: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议成为不同国家间探讨共同问题与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平台,会议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包含调整经济结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各种时代话题。

国际会议口译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紧张的会议氛围下译员对语言、知识和技巧三者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即席性的交流活动。由于会议口译场合和话题的特殊性,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国际会议口译具有正式、准确、简短的特征。译员要准确地理解原语信息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准确地转为输出语,在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时,译员必须保持中立,如实翻译。第二,国际会议口译中,译员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储备多元文化,包括由地理、历史和现实因素决定的国家习俗、信仰、认知、价值观等。第三,国际会议口译是一项严肃的翻译活动。在庄严肃穆的会议场合里,例如领导会晤或外交谈判,译员是不允许犯错误的。如果因为译员在翻译上出现错误,国家间的交流就可能会受阻。因此,会议口译的严肃性会给译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会削弱译员对信息的吸收,影响翻译质量,所以译员应该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积极避免会议口译的不利因素(张晓玲,2013:9)。

3.释意理论与国际会议口译

不管国际会议口译领域有多宽泛,释意理论的“三部曲”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提高国际会议口译的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释意理论并不是处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具体的口译实践涉及信息的整合和对口译时间的把握。本文将通过国际会议口译实例分别说明释意理论“三部曲”在口译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并结合中国特色会议口译实例说明释意理论在中国翻译界的实现成果。

3.1理解(comprehension)

根据塞莱斯科维奇教授的观点,口译过程的理解即当事先准备的语言同随后的实际理解结合在一起时,意义就成了外在成分,抓住了句子的意思,就抓住了释意理论的核心。所以,理解必须忠于讲话者的意图,忠于讲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口译的首要基本步骤。为了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中国领导人常在国际会议中引经据典,这成为中国领导人发言的一大特色,对于译员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优秀的译员在给领导人翻译的时候需要巧妙地结合口译现场的语境、活动的主旨,以及领导人本人的个性特征,准确地理解领导人的“引经据典”,并准确地将其传达给外国与会者。

例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引用了“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诗句。翻译的译文是:“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习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气和美景为演讲开篇,寄托着对APEC北京会议的美好期待。译员的译文在后半句中补出的leaves,成功地避免外国听众脑海中出现一片深红色和嫩黄色树干的画面。同时,译文也巧妙地保留了押韵:bright,night,light,让译文与原文一样朗朗上口。而且这样的翻译符合习主席一贯短、实、新的语言风格。

3.2脱离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

完成口译过程的基本步骤理解之后,下一步就是口译过程中最独特、最经典、最核心的一部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它的含义是改变语言形式,但保持原语的实际意思。作为理解和重新表达之间的一个步骤,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对语言形式的跨越,但是这个步骤却不能被跳过和跨越。口译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译员记住的是发言人的总体意思而非每个词语,在一个个词语被遗忘之前,要记住所理解的意思,或者换句话说,脱离语言形式记住口译内容。

塞莱斯科维奇教授曾经就脱离语言外壳这一步骤发表过以下观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语言”和“思想”完全是一码事,总是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当听到有人说应该把语言和思想分开时,他们便会感到非常惊奇。人自幼年学说话时起,就在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时就有了的思想和感受。在国外长大的中国人,即使是学习的语言是中文,但在国外生活的过程中,思维已经西化,再回到中国生活后,会发现有很多不适应,语言表达、行为习惯等都是由西化思维支配的,由此证明“语言”和“思想”是可以脱离开来的。所以译员在口译时,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都要真正脱离语言的外壳,理解原语发言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这才是口译的核心与关键。

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理论对于中国译员十分适用,汉语博大精深,即使是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或以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语义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译员需要脱离语言本身,了解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例如,温家宝同志曾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指出,两岸同胞都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如果以字面的意思翻译,“小忿”和“懿亲”着实难译,但是如果抓住这句出自《左传》的句子的核心意思,“尽管兄弟之间存在分歧,但仍应以血缘关系为重”,就可脱离原文译为:“but 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其中“differences”和“blood ties”很形象贴切地表达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并表示处理双方问题应持有的态度。

3.3重新表达(re-expression)

在脱离语言外壳真正理解发言人想表达的含义后,整个口译过程就进入最后一个步骤:重新表达,就是将原语意思用目标语再现出来。这个步骤中有四方面要求:准确完整传达原语意思;符合特定表达习惯;发音正确,语言流畅;被目标语听者所接受。译员只有同时满足各要求,才能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在最后这一步中实现忠实这三个步骤是不可分割的,违反或疏忽任何一个步骤,如理解不当或表达错误,都会造成“不忠实”(陈雅洁,苗翠云2014:2)。

理解与脱离语言外壳都是内在的过程,一个译员真正的能力体现在重新表达这关键的一步。译员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好发言人想表达的观点,其次是了解听众的语言习惯,再次以标准流利的语言将译文表达出来,完成这一步才完成了整个口译。

就英汉互译这一口译过程来讲,中西方语言思维本身就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的思维属于曲线型思维,喜欢也习惯所谓的“拐弯抹角”,“有话不直说”;而西方人如美国人是典型的直线型思维,习惯“直奔主题”,“废话不多说”。所以针对不同的听众,译员要用不同的思维口译,其中难度最大的是语序的重组,需要整体理解译文的内涵才能及时调整语序,按听众的思维方式进行准确的表达。

如:朋友多了,路才好走。More friends,more opportunities.

按中文原文可以直译为“More friends,more roads”,可是这样说台下的外国友人肯定不太能理解,所以译者给中文原来的意思加了一个引申,译成“机会”,显然好懂得多。

又如: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太发展的蛋糕。We should replace the“winner-take-all” mentality with an all-win approach and work together for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region..

译文将原文中的“赢者通吃”和“各方共赢”采用复合词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外听众都能接受。只是后面的“蛋糕”,对熟悉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自然知道这里的“蛋糕”是一种比拟的修辞手法,但在英语当中,比起句子本身的内容来说,句子的逻辑关系更重要,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最明显的区别,因此译员在翻译这句时,特地用了“since”一词,既体现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又体现了因果关系,打破了句子原有的结构,将一整句话分割成了几个小句,再将主语转换,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就有了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语序。

在释意理论下,只有完成这“三部曲”,整个翻译过程才算完成。理解是基础,脱离语言外壳是核心,重新表达则是翻译的关键,在国际会议这样严肃的环境下,译员更应该一丝不苟地完成以上三个步骤,从而减少口译过程的失误。

4.结论及启示

“没有理论指导的翻译不是成功的翻译”(张思嘉,2012:27)。释意理论在会议口译中诞生、发展、成熟,进而指导会议口译不断进步,所以释意理论对于会议口译来说相当于“信徒”枕边的“圣经”,在会议口译实践中离不开释意理论的指导。其实中国翻译界的学者所追求的“信”“达”“雅”,在某种程度上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的释意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中国翻译界的学者能很快消化释意理论的精髓,并且在会议口译过程中灵活运用。

真正在现场进行会议口译时,各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发言人都具有独特的说话风格,正式或幽默,都会带上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地域特色,因此译员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在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基础上理解发言的“言内之意”及“言外之意”,并准确地重新传达给听众。尤其是在语言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热词也有了一席之地,且运用越来越广泛,“给力”、“习大大”等词都走出国门,走上国际舞台,译员必须多积累才能“临危不乱”。

总而言之,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会议口译,无论运用何种翻译理论,译员都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责任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发挥中外文化政治经济沟通的桥梁的作用,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Seleskovitch D.& Lederer.Interpreting Theory Practice and Teaching[M].Paris:Didier Erudition,1978

[3]Seleskovitch,Danica.L'interprete dans les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s,problemes de langage at communication.Paris:Minard Lettres Mondernes,1968.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勒代雷,著.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陈雅洁,田翠云.从释意理论看国际会议口译[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

[8]龚龙生.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J].纵横论译,2008.

[9]郭亮.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以温家宝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4.

[10]苗馨尹.论释意理论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以2012博鳌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为例[D].苏州大学,2013.

[11]张思嘉.释意理论下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2]庄姝丽.从释意理论角度谈会议口译中的“中国特色”词语口译[D].黑龙江大学.2014.

①高纯娟 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冲突性话语生成机制和制约因素的语用分析”(2014SJD170)

②徐文娟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3年省级一般项目“口译理解记忆能力提高研究”项目编号:201311460021Y

猜你喜欢

理解
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借多样评价 品经典大餐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浅谈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