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5-09-10丁国林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3期
关键词:馒头猴子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富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这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命题透视]

2014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题面用词朴实清新,审题指向清楚明了。命题者立足于现代生活,注意考查考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以及选材立意、构思行文等基本的语文素养,确保人人有材可选、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更重要的是,所有考生都能在写作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与创新潜能,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具体说来,这道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 紧扣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既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引领。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力求让考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有所观察和思考,并通过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写出喜爱流连之情,无论是对考生的成长进步,还是对语文教学,其引领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2. 贴近考生实际。

一个人,自从来到世间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纷繁复杂的画面便在其眼前不断呈现。初中生无论身处学校、家庭,还是上学路上、游览途中等,每天也会接触到无数画面。因此,“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让考生没有审题障碍,他们在某一主旨的统领下,从这些精彩各异的画面中选取一帧或几帧,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应当不是难事。

3. 颇具考查效度。

与近年来南通市中考作文命题一脉相承的是,“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限而不死,活而不泛。“画面”举目尽然,比比皆是,考生人人有话可写,这是面向全体的应有之义。但是,作为毕业检测与升学选拔合二为一的诊断性考试,中考的甄别作用不可或缺。对考生而言,生活中的“画面”司空见惯、触目皆是,但要写出形象具体、与众不同、“让我流连”的画面,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是不行的。因此,这道题就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相应的发挥空间,颇具考查效度。

4. 彰显人文情怀。

这道作文题本身并不难理解,其中的关键词“画面”“流连”,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因此,如果仅以裸题“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出现,亦未尝不可。但是,命题者唯恐对考生的呵护不够,在题目前面用一段凝练的文字,对“画面”的发散性指向、“流连”的丰厚意蕴等进行了详尽的点拨提示,以帮助考生进一步打开思路,找准选材构思的触发点,对考生的拳拳关爱之情彰显无遗。

[评卷扫描]

根据阅卷现场的反馈信息,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叙事偏多,画面感不强。

对“这样的画面”,大多数考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但对“让我流连”的意蕴表达则显得比较单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流连”意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唐代诗人韩愈的《惑春》诗中有“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流连少环回”之句。可见,写作此文必须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并且,这里的“感”和“情”要浓墨重彩、精心描摹。心理刻画、细节描写以及记叙与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是获取高分的关键所在。

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文笔功底不够,行文中心余力绌,难尽人意。

2. 内容平淡,选材雷同的现象仍然存在。

“画面”人人可见、随处可见,但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从众多的“画面”中精挑细选,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画面”,不仅让自己“流连”,而且让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顿生好感,这是本题对考生选材与构思的潜在要求。

可以肯定的是,不少考生在考前准备了一些素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考生如果抱着投机取巧的思想,不假思索地将这些素材进行套作,只在开头、结尾处略作简单的所谓“扣题”变通,尤其是将自己平时写得很多的亲情、友情、环保类材料机械套用,就不仅有违命题者的初衷,而且不利于自己在激烈的考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深刻教训,当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迷津指点]

1. 拓宽视野,精心选材。

写作是一种以独创性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活动,考场作文尤其如此。这里的独创性既指行文过程中的立意审美、语言运用、构思照应等,更与考生对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就本文而言,如何有效地拓宽视野,从自己十多年来触目可见的“画面”中精挑细选,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且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和情感张力的“画面”,并通过自己的笔写出这“画面”所特有的审美意蕴,不进行一番斟酌比较和思量推敲是肯定不行的。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审题门槛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门槛。“让我流连”的原因所在,便是本题用以甄别考生生活积累与思维品质的题点所在。同学们要切切记住,考场作文越是看似简单,越是没有审题障碍,对大家个性化选材行文的能力要求往往越高。司空见惯的画面、人人经历过的画面,往往也是让阅卷教师昏昏欲睡、审美疲劳的画面,选择这样的画面来写,要想得高分,自然不易。相反,那些来自历史深处的画面、影视作品中摄人心魄的动感画面、自然生态中心旷神怡的和谐画面等,则会让阅卷教师耳目一新,从而使得你的文章上台阶、升档次、得高分。

2. 精细描摹,情在其中。

本道作文题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在于“画面”对读者的情感震慑力和影响力。

叙述中的画面、场景既可以是瞬间的闪现,也可以是永恒的定格;既可以是动态的过程,也可以是静态的图像。画面中的物象,既可以是身边的人和物,也可以是自然的场景,还可以源自梦幻及文学、影视作品等。

聚焦生活细节,描摹精彩画面,表达令人欣喜、沉醉、流连不舍的思想感情,都离不开精细的描摹和形象的叙说,因此,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便成了突出画面震撼效果的重要手段。同学们要精细描摹画面,对画面出现的背景及前因后果等进行必要的、形象的铺陈交代,这样才能很好地解释“这样的画面”为什么“让我流连”。

这样的写作能力和语言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应在这些方面多思考、多感悟、多尝试。

3. 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贴近题目要求选材构思的前提下以情感人,是中考作文屡试不爽的制胜之道。本道作文题中的“让我流连”四个字更是直接隐含了“以情感人”的行文要求。

文采斐然、形象生动、凝练隽永、情真意切,往往能描绘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抒发出感人至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凭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将留恋、不舍的“流连”之情融注于字里行间,是使文章不断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一点,就会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光是这葳蕤的山色,就足以让我陶醉,可更令我流连的,则是阳光的金辉里,人与猴盛大狂欢的画面。(开头点题,要言不烦,三言两语即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画面意境,极具感染力)

一年暑假,我们全家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玩。一到那里,我就被这自然之美震慑住了,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阳光透过绿叶的间隙轻柔地洒下,在我身上投下斑驳的美丽光点。眼前翩然飞过一只蝴蝶,幽蓝幽蓝的,似从梦里飞出一般,轻轻地,在我身边环绕、起舞。阳光为它的翅尖镀上了神圣的金辉。它绕了几圈,又无声地穿过树林,隐进绿色之中。耳畔不时响起清脆的鸟鸣。前方,还是一片葱茏。绿,像是要把人吞噬。来到一块开阔地,抬头仰望,天蓝得像要滴出水来,悠悠飘着的几朵云,也掩映在那无边的绿色里。(巧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了,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蝴蝶的活泼可爱、阳光的温暖和煦……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漫步山林间,我突然发觉身边现出溪流来,耳边是潺潺的水声。溪边的树上挂着牌子:“小心野猴出没!”

我被惊住了!野猴?不是吓唬人的吧!(细腻的心理感受,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猴子身上)继续流连于这美丽的山色,不出百米,耳畔忽然响起了细细的尖叫声,是猴子!我的每一个细胞一瞬间都似乎活跃了起来。我激动地四处张望,一抬头,只见一只棕色的猴子正挂在枝上荡秋千呢!还没等我看清楚,它已经纵身一跃,“飞”到另一棵树上了,身手真是敏捷!(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猴子的身手敏捷)

再往前走,就是猴子的海洋了,眼前是一片闪动的棕色。每一次跳跃,猴子们几乎都要配上一声快活的尖叫,似乎在得意于自己跳跃的本领。此时,我已听不清溪水的潺潺声,满耳都是猴子们的叫声。溪水里也有上百只猴子在嬉戏。忽然,一只母猴也从树上跳下来加入了这场狂欢。有趣的是,它背上还挂着一只小猴,只有拳头大小,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左右摇晃着。瞧它那满脸的皱纹,还有那和小脸蛋比例严重失调的超大眼睛,真是滑稽极了!(点面结合,描写猴子在自然森林中自得其乐的生活情态。这真是令人神往的境界!)

身边,一位游人拿出一个苹果刚准备吃,一只小猴从天而降,一把将苹果夺去,而且一溜烟就没了踪影,让我忍俊不禁。一位阿姨拿出一袋饼干,又一只小猴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飞快地抢了一片就往嘴里送,还连连点头,好像在说:“味道真不错!”吃完后,它小小的黑眼睛还紧盯着那袋饼干,不愿离开。阿姨索性将整袋饼干都递给了它,它也毫不客气,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游人们也都被它逗得笑了起来。(猴子与游人和谐互动的场景描绘得非常有感染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欢乐的氛围)

这里的猴子竟是这样不惧怕人。它们会在你的身边自由地跑跳,做滑稽的鬼脸,甚至会碰碰你的肩头,好像在和你打招呼……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竟可以如此亲近。这里的猴子大胆地与我们嬉戏,是因为它们信任我们,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们,把我们当作了朋友。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顿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为这和谐的画面而感动。(“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阳光为这和谐的画面抹上了一层金辉,眼前的景物定格成了一幅鲜活的油画。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令人神往。(结尾点题,起到反复吟咏、深化主题的作用)

总评:本文构思精巧,小作者选取在景区游玩时的一个片段,截取人与猴子之间的和谐互动,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地凸显了主题。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用词贴切,长短句式的有机结合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富于音韵美。尤其是人与猴子和谐互动的画面描写得非常细腻,小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将猴子活泼可爱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便于情感的抒发和对文章主旨的挖掘与表达。文笔的流畅优美与和谐画面的相得益彰,也让读者流连其中。

二类文: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馒头的香味;跳动的灶火,映红了人们欢喜的脸庞。那景,那人,那画面,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永恒。(以排比句开篇,长短句交替使用,极具画面感)

每年过年,爷爷家都要蒸上几笼馒头,今年也不例外。一大早,我就和叔叔、妹妹奔赴老家。等我们到达时,爷爷已经开始做馒头了。只见他摘一个面团,左右揉一揉,前后搓一搓,用力压一压,几个回合下来,面团就变得匀称柔韧、光滑细腻了。他又将面团“啪啪”地拍了几下,拍得平平扁扁的,然后往里面加一些馅儿,如豆沙、青菜、香菇、萝卜丝等,再用手捏一捏,把馅儿封起来,稍微揉搓一下,一个馒头就做好了。(描写爷爷做馒头时一气呵成的熟练动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受到感染,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我抓起一个面团,但面团立刻像胶水一样粘在了手上,甩也甩不掉,引得爷爷哈哈大笑。爷爷告诉我,我少掉了一个环节,在抓面团前,要把手心、手指缝用干面粉搓一搓,这样,面团就不那么粘手了。原来如此!我把手洗干净,均匀地搓了点面粉,然后学着爷爷的样子将面团揉压、打扁、包馅儿、封口、揉搓,还挺像个馒头样,只是比爷爷做的小了一些。(“打”“包”“封”“揉搓”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我”学做馒头的具体过程,其乐无穷)

看着自己做的馒头下了蒸笼,我又忙着去帮奶奶烧火,往灶膛里扔进一个又一个木块,把火烧得旺旺的。我脸上的汗越来越多,屋子里的蒸气也越来越多,轻轻的,白白的,弥漫了整个屋子。在这浓浓的缭绕的蒸气中,我看不清大人们的脸,只听见他们欢快的谈笑声以及灶膛里的噼里啪啦声,还有一阵阵的馒头香直往我的鼻孔里钻。大约20分钟后,白白胖胖的馒头出笼了。看到自己做的馒头,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来,不等热气散去就咬了一口:真香!(此处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极力写出了等待馒头出笼和品尝馒头时的喜悦)

“点红点咯!”叔叔喊道,我和妹妹直奔过去,学着叔叔的样子,在豆沙馒头上点个红点,祝愿来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在菜馒头上点个绿点,祝愿来年丰收兴旺、枝繁叶茂。最后,还要做几个鱼馒头,祝愿来年吉庆有余。(点明主题,升华中心。过年蒸馒头的习俗意在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红红火火。年味溢出来了)

“今年的馒头真白呀!”“今年的馒头真好呀!”……一声声笑语,一张张笑脸,一幅幅画面,汇入中华文化的长河,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过年咯!蒸馒头咯!”……每到过年,我的耳边总是回响着记忆中妹妹那欢快的呼喊声。(有点突兀,如果在第二段前补上一段“‘过年咯!’‘蒸馒头咯!’……妹妹欢快的呼喊声拉开了又一年蒸馒头的序幕。”,这样首尾呼应,更能彰显小作者构思行文的整体功夫)

总评:读罢此文,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年味。过年自家蒸馒头,农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可是能真正用心观察、积极参与,并把它作为写作素材的同学却少之又少。

本文的小作者就是一个极其用心的孩子,懂得收集生活中点滴的精彩和细节。“点红点”是其中重要的一笔,因为蒸馒头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寄托了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立体感。

如果能在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心理描写,进行巧妙的议论抒情,将会更加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情感张力。

[新题预测]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精彩纷呈、形形色色的美,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和美好,更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馨、和谐。

请以“你的美,其实我们都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收藏着我们的秘密,镌刻着我们的脚印,生长着我们的信心,承载着我们的欢乐……这一刻,总有一种力量在我们心头流淌,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发愤图强……

请以“有一种力量叫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横线上可选填“感动”“书籍”“亲情”“友情”“坚持”“包容”“爱”等词语;③叙事清楚,文中至少有一处细节描写或心理描写。

丁国林,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参加南通市中考语文命题和阅卷组织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编教辅用书多种。现为如皋市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馒头猴子作文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厉害的馒头仔》
《厉害的馒头仔》
A Monkey in Empty Talk说空话的猴子
买馒头
猴子分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