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妈妈的心结
2015-09-10明天
明天
晓枫给我讲了她的一些事——
“在家里,我对丈夫和女儿总是持批判态度。丈夫不买菜,我会抱怨他太懒、没有家庭责任感;他偶尔买菜,我又会嫌他这个买贵了、那个买多了。女儿做作业,我不是嫌她写得慢,就是不停地提醒她不要写错别字,或者抱怨‘这么简单的题目竟然做错!’”女儿哭了,我也气得不行。我为什么这么爱生气?
我告诉她:“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内在关系的投射,你对外界充满批判和否定,可能是因为你从小生活在被批判、被否定的环境中。”
她马上点头:“是的,小时候,父母总是说我长得丑、脑子笨、反应慢。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见不得人的丑小鸭。为了避免父母的批评和嘲笑,我在家里不敢多说话,不敢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给她分析:“那个时候,你的力量很弱小,无法抗议。现在,你成人了,在自己的家里,在事事都顺着自己的丈夫面前、在弱小的孩子面前,你觉得有了表达的权利,所以,内心那个受了无尽委屈的小女孩要抗议,要发泄被压抑的愤怒。你再想一想:你是不是从你父母那儿学来了一套爱的方式,认为否定和批评就是爱。”
晓枫说:“是的,父母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姐妹几个,包括我们的孩子。”她又给我讲了她的母亲:
女儿去姥姥家做客,母亲虽然很高兴,但她也不时喝斥外孙女:“你怎么这么调皮?”“马上就要吃饭了,还喝什么饮料?”“看电视不要离得太近!”对于母亲的干涉,我非常烦躁,没好气地回她:“干嘛老是数落她?让她放松地玩一玩,不行吗?”母亲很生气,将锅勺弄得震天响:“怎么?我说她两句都不成?你们太娇惯孩子了!”其实,母亲常常念叨外孙女,她这样嚷嚷也没有坏心,这就是她爱晚辈的方式!也许,母亲一直认为,她曾那么刻薄地批评和否定我们,就是在关心我们、爱我们。
我问晓枫:“你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能讲详细一些吗?”
她告诉我:“母亲是知识分子,读过高中,当过老师,做过会计。也许正是这样的身份,让她总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评论周围的一切。她总是说,自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生的几个女儿怎么这么笨?别人家的男人那么能干,自己的男人为何这么窝囊?也总是怪她的婆婆一直偏心眼,对她这个媳妇是多么不公。反正她觉得天下所有的人都对不起她,总是找一切机会向所有的人发泄怨气,包括她的小孙子、小孙女。”
我告诉晓枫:“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爱的箱子,如果这只箱子从小就储存了足够的爱,那长大后,他会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如果这只箱子一直是空的或者是半空的,那他以后必然会对人、对社会充满怨气,总是找机会向别人索取爱。”
晓枫若有所思:“也许,母亲心里的那只箱子是半空的。她的父母没有给予她足够的爱,导致60岁的她一直生活在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中。”
于是,晓枫又和我聊起她姥姥和她母亲的故事: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对姥姥和姥爷从没有过好脸色,说话总是像大人批评孩子那样严厉、无情。周围的人都说她不孝顺,姥爷去世时母亲竟没掉一滴眼泪,但是去年85岁高龄的姥姥突然双眼失明,母亲却趴在姥姥的腿上痛哭流涕。可是,母亲以前为什么对姥姥那样凶恶呢?
我问她:“你知道母亲小时候的故事吗?”
晓枫说:“知道一点,姥爷的前妻因病去世,姥姥是姥爷的填房,姥爷总是怀疑姥姥会刻薄他和前妻的女儿。为了让姥爷放心,姥姥经常为了照管继女而将我母亲置于一边。姥爷却对自己的大女儿宠爱有加而对我母亲甚是挑剔。”
我说:“现在,你能将你母亲的性格和她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了吧?童年的她也和当年的你一样,无法向不公的父母抗议,只能乖乖地顺从。成年后,她才有了力量向日渐衰老的父母、甚至周围的一切声讨冤屈。因为爱的箱子是空的,她便不断地向人索取,你的父亲是受害者,你们这几个子女也成了受害者。一直到现在,她对爱的渴望仍然像一个小女孩那般执着。”
晓枫忙不迭地点头:“是的,母亲有时候就像小孩子那般好哄。有一次我丈夫夸赞母亲做的红烧肉好吃,母亲很高兴,笑着和丈夫說了很多话。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很少笑的。”
“你知道你母亲为什么很少笑吗?那是因为你们几个孩子都习惯了以她对你们的方式来对待她。小时候,她否定你们,现在,你们否定她。她其实是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那是60年前那个小姑娘的梦想。”
晓枫的眼睛有些湿润:“我那外表强悍的、经常河东狮吼的母亲,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渴望爱的女孩!”
我引导晓枫一起追溯了他们三代人的成长历程,让她明白了爱的恩怨如何在一代一代之间循环,告诉她应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而不要觉得所有的人都欠自己的,要向所有的人声讨。
想到她对待女儿的方式,我提醒她:“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结束这种循环,做一个温柔的好妈妈,好好爱你的女儿,不能再像你的姥姥对待你母亲、你母亲对待你那样对待你的宝贝女儿,否则,你的女儿将会成为从前的你。”
两个月后,晓枫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谢谢你的帮助!遇上你,不仅仅是我的幸运,更是我女儿的福气。我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个充满爱的、安宁的、温柔的好女人。”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这么神奇。你也许自认为比你的父母更能干、更优秀,但事实上,你常常会在无意中复制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这条路的弯曲之处,并尽量将它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