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
2015-09-10周文斌
周文斌
摘 要: 减少孩子告状的行为,首先要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其次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绝不能简单行事,或对“告状者”敷衍几句,或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一通。
关键词: 幼儿告状 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
调查资料显示:在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会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大家都为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告状而打上一个问号。那么,孩子告状的原因和对策有哪些呢?
一、幼儿爱告状的原因
孩子的告状行为具有各种动机和目的,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影响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
1.部分孩子只是单纯地想让老师知道一些事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检举型:这是一种平凡的告状类型。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及道德认知水平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当发现与道德不符合的行为时,他们就会向教师发出检举,希望得到评判与裁定。如:“老师,小明把香蕉皮扔地上了。”“老师,他和人家打架了。”等等。
(2)求助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告状类型。只要当孩子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又无力反抗时,他们就会向老师求助,希望得到权益的挽回。如:“老师,东东抢了我的橡皮泥。”“老师,芳芳一直打我的头。”等等。
(3)关爱型:孩子的内心是善良、天真的,当发现伙伴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向老师发出信号,如:有人摔跤了、有人肚子疼了、有人把饭打翻了等,他们通过告诉老师希望可以得到援助,从而解决问题。
2.幼儿渴望被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时候,孩子告状的目的并不是让老师惩罚同伴,他们是想借此机会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孩子喜欢被人关注、疼爱,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家人都以他为中心,到了学校之后,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心,要求周围的人都关注自己,使得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一旦自己的地位被动摇,就会想方设法捍卫自己的地位,这时“告状”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3.幼儿为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产生告状行为。
孩子们的年龄小,生活经历不丰富,孩子与孩子之间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但是孩子之间仅仅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部分孩子受到了委屈后,他们就会用告状宣泄自己的情绪,当告状或者当老师批评同伴时,他们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和心理平衡。
4.幼儿因嫉妒、好胜而产生告状行为。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好、处理不当,就可能对孩子造成消极的一面。如:当一个好胜的孩子做事落后于他人时,他会尽量找他人的茬,从而为自己进行辩护。部分幼儿纯粹因为对他人的嫉妒而告状,这种行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5.幼儿因害怕批评、为推脱责任而产生告状行为。
当孩子们打架了、抢东西了、弄坏东西了等,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心理,那就是生怕老师会责怪和批评。当他们发现老师看到了之后,有些孩子就很会动小脑筋,他们会先跑到老师面前告状,说是某某某怎么了,而不是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他们通过告状尝试为自己推脱责任,不受到老师的批评。
6.幼儿因教师的评价标准而产生告状行为。
教师的行为和教育观左右孩子的生活行为,孩子们都认为乖巧、温顺、规规矩矩的才是好孩子,而那些好动、顽皮的孩子的行为总是受到老师的限制,有时还会受到批评。因此,只要他们稍有“越轨”的行为,就会成为其他幼儿的告状之词,如:一旦有顽皮的幼儿犯了一点小错误,就会有一大群孩子争着向老师告状,这对被告状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7.幼儿因家长的教育观念而产生告状行为。
孩子都是父母长辈们的宝,在家怕摔着,在校怕饿着、冻着,但最怕的还是被别人欺负。因此许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都会教育孩子,如果被人欺负了,就一定要告诉老师。受到家长的教育后,无论大事小事孩子都会一一向老师告知,哪怕是邻座的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一下自己,他也会告诉。
二、应对幼儿告状的一般策略
面对孩子的“告状”,不少教师往往简单行事,或对“告状者”敷衍几句,或把大家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简单方便,却会留下意想不到的后果。告状表面上看来只是小事,但在其背后的心理却不简单。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告状,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1.认真倾听,弄清事实。
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敷衍、打发孩子的告状,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这样对处理事件会产生不利后果。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尊重和理解。在认真听完孩子的叙述后,接下来就要弄清事实的真相,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弄清事实时,可以适时安慰孩子,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如果孩子一时半会说不清,我们更要有耐心地引导孩子回忆事情的发生。
2.分清告状目的,对症下药。
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就要分清幼儿告状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状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1)在处理渴望被别人注意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良好表现,鼓励继续保持,但重要的是防止幼儿为寻求表扬、关注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
(2)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要巧妙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长处,最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被同伴学习的好榜样。
(3)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节后,要对那些错误一方的幼儿加以适当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予温馨的安慰和保护。
(4)在处理幼儿因害怕批评、为推脱责任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要尽量鼓励孩子不做欺负他人的事,但如果是不小心就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逃避现实或把责任推给他人。只要诚实地说出事件发生的经过,老师就一定能够原谅他的。
(5)在处理因家长的教育观念而产生告状行为时,教师可通过平时晨间、放学等谈话逐渐渗入该话题,谈话中语气要和蔼、亲切,切勿以责怪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家长会上,教师可谈及该话题,引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关于告状的问题。
孩子爱告状是难免的,教师应当理智行事,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倾听,不要以一句“我知道了”打发孩子,更要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