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课堂活动,让物理教学更轻松有效

2015-09-10范毅

考试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课堂实验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范毅

摘 要: 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教学成败的根本。教师应从设计课堂讨论、课堂实验、合作探究三个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物理教学更轻松有效。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堂讨论 课堂实验 合作探究

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整个课堂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任何体验和感受,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习效果自然不好。而现代教育学提倡的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教学成败的根本。那么如何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更轻松有效呢?

一、设计课堂讨论,提高教学的活跃度

现代教育学指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掌握知识的程度只能达到百分之十到二十,而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同学激烈讨论获得的知识,掌握率可高达百分之八十。因此,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讨论活动引入课堂,让全体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述说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不同观点激烈的交锋、补充、修正,从而加深每个学生对讨论所涉及知识的理解。而学生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在讨论之前,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地搜集资料,对资料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加工和整理。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时,以它的方向为讨论的主题,要求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摩擦力实例,上台交流,通过演示、模拟、画图等手段证明自己的观点。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为了证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还特意去了火车站的安检大厅,观察传送带运送行李的过程,在讨论时所提出的观点就很有说服力:“如果滑动摩擦力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那么行李怎么能通过安检装置呢?”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大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之间又能取长补短,真正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体。在这个阶段,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对所涉及的知识当然印象深刻,课堂上的发挥也必然淋漓尽致。整个课堂的活跃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得到强化。

二、设计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演示和操作尤为重要。一些内容仅靠教师讲,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接受,或者是暂时勉强记住,但印象不深,时间一长就会忘记。所以对于演示实验,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只要对教学起作用的,就该做给学生看,以此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觉得物理课还是蛮有趣的。学生在观察到有趣的实验现象的同时,也了解了实验原理,就会对物理产生好感,愿意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而对于操作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做了,才能对实验及物理知识有真正的领悟和理解。比如,还是上文提到的摩擦力,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理解“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此时,可以让学生把一表面粗糙的物体平铺在桌面上,拿一把鞋刷,用手推鞋刷,让学生观察刷子毛的弯曲方向。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也能够体会到“相对”指的是相对于接触面,能很好地理解“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况且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实验感兴趣,想亲自尝试,这样就能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使物理教学更轻松有效。

三、设计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交流度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其本质和精髓就是将学生置于知识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突破口。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没有被逼迫的感觉。他们积极探讨、互相发言、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以此完成共同任务。也就是说,合作探究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建构、主体的参与和相互合作。学生只有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处理加工得到的信息,然后才能参与交流,从而极大地激发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探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在实验中得到的信息整合后对外交流。具体操作如下:每组分发实验器材如下,条形磁铁两根,螺线管一个,灵敏电流表一个,导线若干。教师引导学生从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变化的大小与快慢两个角度考虑,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实验过程,列表记录数据,定性地得到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考虑到了控制变量法,通过磁铁插入螺线管的快慢体现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以插入螺线管的条形磁铁的条数体现磁通量的大小,说明学生已经在为解决问题动脑筋了,但个别的小组指出了该组的不足之处,就是在考虑磁通量变化快慢对感应电动势的影响时,怎样保证磁通量的变化量相同?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该组学生又补充说明,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的高度应该相同,这样才能保证磁通量的变化量相同。但随之会出现怎样确定同一高度的问题及螺线管口由于过小导致快速插入磁铁时会插不准的现象,如何解决呢?学生就是在这种相互交流、甚至小组间讨论的过程中慢慢探索未知的奥秘,从中获取所学知识,并且使得物理课堂生动有趣,轻松有效。

总之,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切实取得了“我做过了,我参与了,我理解了”的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银玲.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J].新课程(教师),2010(10).

[2]姜军.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求知导刊,2014(12).

猜你喜欢

课堂实验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基于实验法的经济学课堂实验激励方案研究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基于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有效讨论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