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的社会教育
2015-09-10卓晓燕
卓晓燕
摘 要: 孩子需要学会在群体中生活,学会改变原有习惯,建立新的生活原则,这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开始。帮助孩子们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是幼儿园老师的重要职责。然而,真正帮助孩子积极生活于社会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对社会、对孩子、对教育甚至对自己都有深刻理解。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社会教育 社会性 教育环境
孩子需要学会在群体中生活,学会改变原有习惯,建立新的生活原则,这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开始。帮助孩子们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是幼儿园老师的重要职责。然而,真正帮助孩子积极生活与社会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对社会、孩子、教育甚至自己都有深刻理解。
一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虽然还没有能力承担起社会的生活责任,但必须按照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样式受到培养,否则儿童就面临无法适应社会的危险,更谈不上改变与创造社会了。儿童需要通过教育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同时社会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并变革社会的下一代公民,这就是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但社会化的人及好的社会公民都需要以儿童健康与完整发展为基础。
(一)促进学前儿童完整发展
所谓完整发展指儿童在发展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指终身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社会化
社会化主要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帮助幼儿积极从一个自然人发展为一个社会人,从而适应社会的复杂生活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延续与发展是通过文化代代相传实现的,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延续与发展其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二
与其他领域学习相比,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更强的随机性和无意性,社会性的很多方面是学前儿童在生活过程中无意习得的,社会性的发展不会像其他领域的发展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因此,我们要认真审视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
(一)随机性和无意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学前儿童随时都在观察,他们每天都在观察成人的言行举止和态度,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一切,而且这种观察常常是在无意中、在成人未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随机的和无意的,社会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长期性个反复性
在不了解或不理解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时,我们常常会期望教学前儿童掌握一种社会行为或形成一种社会情感就像教他们学儿歌一样,教几遍就能学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贯彻人的一生的过程。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学习是终身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将外部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一种道德规范要转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必须经过儿童自身心理内部矛盾冲突,在活动和交往中反复体验和练习,才能逐渐成为自身观念与行为的一部分。比如,当学前儿童刚学会说话时,说话积极性很高,妈妈让他叫“叔叔”就叫“叔叔”,让他叫“阿姨”就叫“阿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陌生人面前感到害羞和拘谨,往往成人越让他叫人越不理人。当学前儿童经常与不同人接触和交往,逐渐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技能时,又开始变得自信,愿意礼貌地叫人。可见虽然成人对学前儿童的要求前后一致,但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反复。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已形成的良好观念或行为还可能反复。
(三)情感驱动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和课程计划等,而在于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围。在一观点尤其适合解释幼儿的学习,学前儿童常常因为信任和爱这个世界才逐渐丰富模仿行为,因而他们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情感驱动性。
(四)实践性
社会性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同伴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艾里克森在其个性发展理论中指出,在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中,儿童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是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大、影响因素多的工作,因此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游戏劳动、生活活动渗透,因此,更需要教师对教育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儿童社会教育内涵的理解,选择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开展活动,从而达成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这些方法和策略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并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所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造和利用,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的配合,积极协调各种有利因素,使教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学.
[2]幼儿社会教育.
[3]幼儿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