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学习时代,教师将如何改变?

2015-09-10马晓玲

考试周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互联网

马晓玲

摘 要: 新学习时代是2014年上海基础教育蓝皮书中提出的主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教师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变课堂模式,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是当下要思考的问题。作者阐述了利用微信、QQ等一些互联网手段变革课堂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新学习时代 互联网 教学思考

“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生产与淘汰正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寻思,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去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5月28日发布的《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如此写道。面对新技术的来袭,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我有了一些思考。

蓝皮书中指出自2004年起,位于美国的新媒体联盟每年发布一份地平线报告,介绍未来5年内可能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早在21世纪初期,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如今,网络技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给学习带来新契机。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经历K-12,家庭教学、教育电视、学习软件、网络视频等,现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来到我们身边,还有云计算、各种电子屏的运用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更有效的学习场供孩子们使用。这是对教育的又一次革新,让新技术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科技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推进中,如何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时代,如何让他们学会把握住自己的明天,是教师应该思考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突破自我适应未来的教育。依托一些新媒体新技术,对现行课堂做出一些改变。

一、将新媒体技术带入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课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奇妙。平时教学中,时常会力不从心,学生兴趣不浓厚,书本上的内容不能让孩子自主学习,而新媒体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即时通讯软件QQ组成一个班级群,通过及时反馈信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校都覆盖了无线网络,在课堂教学中能即时上网反馈学生课堂以外的活动。如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章节中,我让学生每人选取了一种植物种子,亲历种植植物的过程。在种植中,学生即时拍照上传所种植植物的生长状态到班级QQ群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种植的兴趣,到了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枯燥的介绍而变成了学生种植交流会,学生热情高涨地交流种植心得,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教师适时将理论与现实发生的实例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让孩子学会使用网络资源

翻开现在的科学课本,你会发现首先科学课定义性的知识点变少了甚至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问题、一个个观察与一个个研究,每课都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不仅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意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学习时代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比教会一个个知识点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自发搜索有效资源而不是一味上网玩游戏,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章节,学生在种植不同植物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叶子为什么发黄了、种子很久都没有发芽、土壤的养分不够了怎么办、怎样给长大了的植物换大盆……一个又一个问题层出不穷,这时我并没有一个个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教会他们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并进行有效筛选,提取自己所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汲取到有效的文字信息,还能学会观看别人上传的视频,并且自己学做视频发到优酷等共享平台上以供同学观看。

三、用用户的思维管理学生

“用户思维”指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以用户为中心”思考问题,让用户参与并获得良好体验,这是互联网的思维。那么,老师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学生平时运用互联网的学习,老师可以为学生制作一个电子学习档案,在不同学习阶段给予指导,并能即时提出一些意见调整学习内容或安排,定期组织班级同学进行交流,促进他们相互学习。那么实际授课中,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副科一个星期只有两节课,这点时间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班级QQ群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单独私聊了解学生每天学习内容,每次科学课开始时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近期自己的所学所得。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能体会到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方便与快捷,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是在平等与自由之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心与心的相互交流,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全世界的教育者都在懵懵懂懂地走向新技术。我们要跟上社会发展速度,将互联网思维引入教育,让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携手学生一起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耀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S].教育技术通讯,2001(3).

[2]蒋波,谭顶良.论有效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1(6):33-36.

[3]尹琨,任晓宁.MOOC:传统教育出版的“紧箍咒”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1-23(005).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