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5-09-10王国地
王国地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是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解读教材 情境创设 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保障教学活动高效地开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情境创设要合理
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情境的创设途径有很多种,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猜想情境等,在“二年级角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情境:1.将剪刀、背心、红领巾等实物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学过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快发现了对称、角等数学知识。2.动画出示机器人,引出角朋友(直角),借助角朋友寻找情境1中的角的兄弟们。3.通过猜名字引出锐角和钝角……本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是较为成功的情境创设。但在一些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设计牵强附会,而不能将学生置于情境中,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导致课堂低效。如:给中、低年级上数学课时,总想将课党教学内容融于故事情节中,但由于欠缺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情景与内容总是不够融合,不但不能激发情趣,而且浪费了许多准备的时间。又如:一些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无边际地猜想,意义不大且养成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毛病。让情境创设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我们进行情境创设的目标。
三、主动学习应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解决问题,接着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地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印象深刻。教师有效地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有效。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
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立即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若条件许可,则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调整。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作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2(1).
[2]刘英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新课程(小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