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性评价述评

2015-09-10张伟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真实性建构主义

张伟

摘 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要求课程评价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个规定明确了课程评价改革的主导方向,同时说明传统评价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真实性评价走进我们的视野,为促进学生在评估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 真实性 纸笔测验 建构主义

一、真实性评价兴起的背景

真实性评价发端于美国,原因在于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决定了这个民族具有强烈的教育危机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及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是这个国家的不懈追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专业团体报告,国家报告和文献的出台,又一次掀起全国上下教育改革的浪潮。就在这次改革中,学生评价再次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而真实性评价是这次改革的主旋律。

究其真实性评价发起的主要原因,俎媛媛在《美国“真实性评价”兴起的背景分析》一文中指出是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与学校教育现实之间的冲突。同时她认为是当代各种教育改革、儿童理论的新发展、国家政策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她的归因是站在宏观角度看真实性评价的兴起,如果细究的话,真实性评价应该是建立在对标准化测验的反叛基础上,也就是说对标准化测验的不满和批判。当然这两个原因是不冲突的,只是出发点不同。

而关于标准化测验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话题。1983年,美国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揭开了八十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报告呼吁全国行动起来,制定高标准的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社会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这个报告虽然是针对高中教育的,但它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和评价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关键是人们开始对考试再度关注和重视。变革企图通过要求学区和教师对考试负责并对考试结果做出解释,这样考试成为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工具。在这种改革背景下,作为一种最易推广的评价手段,大量标准化测验进入学校并迅速在基础教育评价中盛行起来。标准化测验是将学生的成绩用数字呈现出来,并在学生、班级、学校、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不考虑被评价者的背景,强调一种竞争,认为竞争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努力。

在整个八十年代,对高标准的要求贯穿教育各个领域。由于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育者、家长及大部分社区成员并没有参与变革,因此改革对从事日常教学的教师很难取得效果。当变革到达学校层面时,通常采取的规章条令要求和测试的形式,公众媒体对学区之间和学校间考试分数的公布和比较,使教师承担着考试成绩的巨大压力。许多教师认为标准化考试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而且考试结果的反馈总是滞后的,很难对教学起到诊断和改进作用。因而很多教师对标准化考试的结果置之不理,不满情绪随之高涨,由此可见考试已经失去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的意义。

其实对标准化测验的不满,自标准化测验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Diane Hart在《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一书中做了很好的概括,他认为批评者对标准化测验的不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测验本身是有缺陷的,因为这些测验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值得怀疑,标准化测验的结果经常是不一致的、不精确的、有偏见的。这些批评者对测验的效度提出怀疑。他们注意到,测验编制者通常让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测验题目与测验意欲测量的对象的相关程度做出判断,以此使测验有效,有些批评者认为这种方法很难保证测验有良好的效度。

其次,除了对学生的测验能力进行测量之外,标准化测验不能对其他方面进行有效预测。

再次,标准化测验破坏了他们应该改善的真实过程。批评者认为,美国的选择题测验通过以下方式破坏了教和学。比如,以理解和反思为代价,对死记硬背的学习重视太多;加深这样一个误导印象:对大多数问题来说,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把学生变成被动的学习者,他们只需要再认,而不是建构答案和解决方法等。

基于这种背景,到八十年代晚期,许多有思想的教育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各种良莠不齐的测验控制着大多数的课堂活动,并引发WYTIWYG①现象的出现。他们认为,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教育者不再无足轻重或者远离死记硬背的学习,那么我们必须改变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方式,这也意味着要寻找一种方法替代标准化测验②。

在寻找替代标准化测验的过程中,真实性评价应运而生。当然它的产生是跟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跟美国的人才标准和人才评价观的改变相适应的。因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和受教育群体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一种多元文化视角,本着对学生学业负责,对家长和社会负责的理念,同时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以保证对所有学生评价的公平和真实。

以上是真实性评价产生的背景介绍。笔者认为,真实性评价的产生从大方面看是由于美国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与学校教育现实冲突,但是它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由于标准化测验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的。

二、真实性评价概念界定

真实性评价的产生是一个渐进过程。这种思想最初发端于基于表现艺术和学徒制的评价方法。在这些评价方法中,评价者针对学徒对某一任务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观察、提供反馈,指导学徒根据反馈不断修正作业,并相应地对教学和评价做出调整。真实性评价汲取了此类方法的思想,把它扩展到课程和学生评价领域。在教育领域,真实性评价一词提法最早是由Grant Wiggins在1989年提出的,但是关于它的概念,现在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

Diane Hart在《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一书中认为:当一个评价使学生进入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时,这个评价就是真实的。这样的评价看起来更像学习活动,它要求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它们通过详细的标准(standards)向学生说明做好他们的作品意味着什么,并通过这些标准判定学生的作品,评价可能涉及各种活动,如口头访谈、团体解决问题的任务,或者创造写作成长记录袋等。简单地说:通过观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表现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方法。

Kathleen Montgomery在《真实性评价——小学教师实践指南》一书中认为:真实性评价除了应该包括真实性任务外,还应要求学生通过使用能揭示他们理解水平的信息展示他们对教师所教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开始评估之前能理解评估标准,以便他们使用这些评估标准对他们的学习做出自评。

以上两种界定,作者在定义时都明确提出是根据威金斯倡导提出的,是在遵循威金斯倡导的原则中渗透自己的观点,所以具有差异性是必然。

由以上定义可看出,在真实性评价概念这个问题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在于目前真实性评价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很多东西需要完善,因此在其理论体系没有建立之前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另外,研究者的出发点或者说定义的层面不同而造成概念的差异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人们还是达成共识。真实性评价作为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大家普遍认同评价的核心是通过提供给学生与现实生活相关领域类似的真实性任务,让每个学生充分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及策略,表现其理解水平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启示

首先,在中国这种现实社会背景下,如果采用真实性评价方式,必然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为真实性评价的实施提供保证。而面对中国国情,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从而让教师有能力采用真实性评价这种方式是不现实的。同时,面对我国现行的这种大班化教学为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对教师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因此,从总体上看,真实性评价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困难。如何落实真实性评价在现行教育模式下的实施,将是教育者在今后研究中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其次,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升学考这种高厉害的评价依然存在,而且成为人才选拔机制的主要依据。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现在对中小学学业成绩进行真实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真实性生活情境中的技能培养,那么面对知识性内容,面对高厉害考试,学生该怎么办?有研究者认为:在设计良好的真实性任务中,知识和技能是不可分割的,知识能融入真实性评价任务中,以此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对此种说法持怀疑态度,否则我们是不是要对“设计良好的真实性任务”再进行评价?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当前教育体制不发生变化,或者一些高厉害评价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真实性评价是无法真正走进教师和学生视野中的。

再次,真实性评价由于是以“人”评为主的评价方法,因此评价过程中极有可能渗透人的主观观念,或者是偏见,评价的公平性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尽管真实性评价以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吸引人们的目光。但笔者认为还是不要盲目使用,此外人们要记得传统评价方式的某些优势,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评价。如标准参照测验,它可以为课程评价提供信息并且确认在学生进步中的薄弱之处。这里套用俄国诗人秋切夫的一句话:“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必须成为过去。”我们要使用的方法应该是最合适我们的方法。

注释:

①What you test is what you get的缩写,意你所测验的正是你想得到的.

②Diane Hart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Diane Hart.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Kathleen Montgomery.真实性评价——小学教师实践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王笃勤.真实性评价——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6]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张继玺.真实性评价: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8]张向众,李永珺.真实性评价和课堂教学整合[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猜你喜欢

真实性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