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审题存在的问题剖析及教学对策

2015-09-10张小莹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审题问题小学数学

张小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障碍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具体教学实例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审题 问题 对策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无论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而就目前学生整体的审题能力来看,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外加缺乏解题经验,做题时往往不审题、凭感觉,或者仿照以前做过的题做,有的甚至记住了上次的答案抄下来,经常会出现摸不着头脑或就题论题、不能举一反三的现象,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小学生审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引起粗心大意。

有一位家长反映孩子看到长一点的题目就叫“妈妈,这道题不会做”,而每当读完题目,他就说“我会做了,不用讲了”。有时考查的题目并不难,但学生因为看不懂题目或根本没有看题目,随意填写造成错误。对于这些现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这是孩子懒、不主动等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因为看题读题审题能力低下是由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引起的。视知觉包含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视知觉能力是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如果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可能就会在学习上出现阅读理解障碍,读不懂数学应用题等问题;容易犯看错、抄错、写错等粗心马虎错误;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出现明显偏差。

例如:把一根长12米的木料,依次锯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锯了3次,每段长多少米?学生的解法有两种:

①12÷3=4(米)

②12÷(3+1)=12÷4=3(米)

以上两种解法中,解法①是错误的,解法②是正确的。

出现解法①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了轻视心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根本没有仔细地思考“锯了3次”的真正含义,想当然地认为“锯了3次”就是“锯成3段”,所以出现“12÷3=4(米)”的错误结论。

1.2思维定势干扰审清题目。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思维定势,使审题有误,解题出错。

比如:“3元买了6支铅笔,问每支铅笔多少元?”学生有可能因为经常用大数除以小数,而把这道题解为6÷3=2(元),得到一支铅笔两元。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思维定势的干扰。又如学生看“多几”就用加法做,看到“少几”就用减法计算。

1.3心理畏惧丧失解题信心。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再也不想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的自信心就丧失了。

如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本题有两种思路:

①第一次喝的,即二分之一杯牛奶,还余二分之一杯牛奶。

第二次喝的,即四分之一杯牛奶,还余四分之一杯牛奶。

第三次喝的,即八分之一杯牛奶,还余八分之一杯牛奶。

第四次全部喝完,即喝完最后的八分之一杯牛奶。

四次所喝牛奶的总和是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加上八分之一加上八分之一,正好是一杯。

②尽管喝了四次,有三次喝的都加满水,但是并没有加牛奶,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只有一杯牛奶,最后全部喝完。所以,小明四次一共喝的牛奶是1杯。

本题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多、较繁,分析思路较乱,计算步数较多,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分析计算,也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吓退学生,导致他们自动选择放弃。

1.4思想受阻思路无法延续。

低年级学生独立读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差,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如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要细心审题,题意就能理解,问题就能解决。但是在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有些条件往往不是非常醒目,而以隐藏的形式存在,学生如果不能从题中分析出隐藏的条件,解题思路就无法延续。

例如:有一种圆柱形食品罐头,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0厘米,侧面贴上商标纸,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100个这样的罐头需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厘米?

如果去掉“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这个条件,学生的思维还比较流畅,都知道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分别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100个这样的长方形面积就是本题所求,即2×3.14×6×10×100平方厘米。而本题中含有条件“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只要把圆柱的底面周长2×3.14×6厘米再加上1厘米作为接头,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能拓展开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即可列式为(2×3.14×6+1)×10×100。

1.5包办代替造成依赖心理。

在平时的练习和作业中,有些老师和家长唯恐学生不能理解题意,左不放心右不放手,把题目意思直接解释给学生听。这样学生便失去了独立读题、解答的空间,来不及思考就知道解决方法了。一到考试,问题就暴露出来,老师认为自己平时教得很透,分析得很清楚,学生没学会,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但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也隐藏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同时造成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1.6情境插图困扰学生的思考。

现在的书本上,很多解决实际问题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的,而学生在练习时有时却是纯问题的理解,找不到条件或找错条件。

如三下书本第12页第5题:我们2天共吃害虫780只,问: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虫多少只?(隐含条件:图画中是3只燕子。)

没有认真审题的孩子就将这道题解答为:780÷2=390(只)。

2.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审题能力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那么如何让低段学生在识字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审题呢?我的体会如下。

2.1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要求教师要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技能的培养。新教材在题目的设置上,材料具有可读性,设问具有隐蔽性,答案具有创见性。如果学生稍不注意,吃不透题意,就很容易出错。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舍得在审题上下工夫,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意识和审题习惯。

2.1.1了解学生的审题情况。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由不做作业到做少量作业,“做作业前要看清题意后再做”这一作业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已了解,但是在作业时有的能做到,有的就不能坚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关注,既要了解有没有认真审题,又要了解是怎样审题的,对能认真审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审题方法科学且合理的,要给他(她)机会介绍与交流。这样,既让介绍的小朋友体验到审题的愉悦、创新的快乐,又让其他小朋友明白“审题时应注意些什么”。当然,对于少数经常不认真审题的学生,则需请一些小助手,在他们作业时给予督促和指导,帮助他们体验到“因为认真审题而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学生审题的情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2.1.2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今的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题目的形式和表述的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教材变了,老师的观念却没有变,为了应考,老师们已习惯把教材上的题目进行归类,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做其实是弄巧成拙,致使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测试时,题目的形式和说法稍有变化,学生就视为异类而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相同意思的题目变换不同的说法,如说习惯了“每份几个”换成“每几个一份”;或者同一题型变换不同的要求,如☆☆☆☆☆☆☆☆,学生习惯了“请把左起几个☆圈起来”改为“请把左起第几个☆圈起来”,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做题时自然就谨慎许多,不但能自觉审题,而且能仔细琢磨题目的意思。

2.1.3布置适量的练习。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作业量越多,认真程度就越低。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长时间的作业只会使他们感到厌烦。于是有的玩够了再做,有的赶紧做完作业后再玩,还有的索性不做。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审题是何等的马虎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先要了解一下其他学科作业布置的情况,然后再适量布置,目的就是保证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作业,不让他们在低年级刚有作业时就养成“做作业总是赶”的坏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在“不急着赶任务”的情况下,他们一般都会根据老师的要求,静心作业,认真审题。

2.1.4当面批改作业。对审题意识和审题习惯的培养,课堂渗透固然是一个重要途径,而作业当面批改更是一个捷径。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育贵在坚持”。但通过实践,我体验更深的是“教育也贵在及时”。学生作业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出错的原因很多,但低年级小朋友更多的是因为没看清题目、没明白题意造成的。因此,老师在面批时,可以及时地给他(她)提个醒:“再把题目(或要求)读一遍,看看是不是这样做?”很多小朋友常常在读完后,总是说:“哦,我知道了!”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或多次的“顿悟”以后,学生才会明白读题、审题的重要性。

2.2注重示范,指导学生学会常用的审题方法。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通过对题目做深入细致的审题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步骤。例如: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关键词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但教师要掌握好度,避免变成包办代替,反而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习题教学中,解题前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在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比如我们可以规定:简单的题目看一遍;一般的题目看两遍;新颖的题目多看几遍;边看边分辨已知和待解。然后我们可以提问题目的关键字词,已知条件和题目所求,题目的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现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对于审题急于求成,马虎草率的学生,要批评指正,指出危害。

2.3总结反思,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

习题讲解时,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通过暂缓作出评价,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审题方案,让学生在反思自己的审题、评价别人的审题过程中体会审题的技巧。以文字题为例,文字题是介于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我们要强化文字题的审题教学,教给学生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2.3.1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乘”、以“除”、“除以”、“被……除”、“用……去除”,等等。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28-14)×(182÷13)。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1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1×12。

2.3.2抓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例如:750与250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抓住其主干可缩减为:“和”比“差”多多少?这就可先分别算出750与250的和与差,再算“和”比“差”多多少?列式是(750+250)-(750-250)。

2.3.3抓关键分层。即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清层次,把整道文字题分解为几个小部分,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96与80的和除以96减去80的差,商是多少?可用“‖”把条件和问题分开,用“│”把条件分为两层次,用“.”标出数学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即:96与80的和│除以96减去80的差,‖商是多少?这样,通过分层次,不难看出本题要求商,应先求出“和与差”,再“和除以差”,这样就能很快列出式子为(96+80)÷(96-80)。

2.3.4抓结果索因。如果文字题的问句中,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从问题入手,抓“问题”这个“果”索取解决问题的“因”。例如:从45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从问题出发,抓住“差”是多少分析推理:要求差,就要知道被减数和减数。但被减数与减数均未直接给出,而要通过已知数先分别求出商、积才能得到。引导学生列出“被减数—减数”后,突出题中“商减去积,差是多少”,顺藤摸瓜,得被减数-减数=(商)-(积)=4500÷25-13×12。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审题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勤勤.浅谈小学数学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1:60-61.

[2]郑俊选.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2003,3:55-57.

[3]肖清纪.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J].考试周刊,2010,39:13-14.

[4]王会民.小学数学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J].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4:21-22.

[5]杨莉.试析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10:15-16.

猜你喜欢

审题问题小学数学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