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探索,努力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2015-09-10丁小芳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教材课堂教学课程

丁小芳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成为当前人们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那么,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做到有效备课

备课: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备课是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等。

“有效备课”:这是一个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教师要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主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创建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行动过程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梳理。在备课重心上,要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处处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在备课方式上,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有条件的可以让部分家长参与到备课行动中,吸取他们对备课的指导意见;在备课内容上,教师要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教材不是备课的“枷锁”,要开发丰厚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需要创新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备课时间上,要舍得下工夫,备课时间是没有标准的,直至达到比较满意为止。工夫下得越多备课效果越好,不存在侥幸心理。

2.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有效教学

要上好一堂课,授课者一定要先明确自己这堂课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因为它决定着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方向与路线。因此,教学者一定要根据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等因素确定教学目标。

有些课教学目标罗列一大堆,教者唯恐挂一漏万,而真正课堂教学时却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的课,更谈不上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学目标宜少不宜多,少则精,多则泛。与其面面俱到又处处不到,不如一节课寻找一两个点重点突破。但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联,既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训练,又形成知识系统,保证语文素养的形成。

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课堂环节的落实,而课堂环节的落实则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二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教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对诗歌意境作更深层次的品析和欣赏。李白这首诗以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诗歌主要由梦由、梦境、梦醒三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主赏析,在诵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深刻把握诗歌的主旨。

3.面向全体,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位学生,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尊敬,学生才会喜欢该老师所授的课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应尽量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他们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

3.2平等对待优等生和学困生。如果老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冷落后进生,时间长了,会形成两种极端。过分宠爱会导致学生优越感太强,容易目中无人,遇到挫折时不易适应。过于冷落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

3.3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思维障碍,可提问启发、诱导式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使好、中、后进生都能回答上来,使他们都有成就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合理诱导启发学生,灵活娴熟地掌握教育的机智(契机,应变能力等),精选适度有益的训练,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每个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影响学生。又如,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应平和、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必须随之或严肃,或振奋。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5.重视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首先,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一堂课中往往只对某方面的内容能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深度,注意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达到“以一当十”、“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教授《项链》一文时,由于文章较长,很多学生浮光掠影,不注意细节,若提问他们: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有关细节,指出其必然性,进而深刻把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其次,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知识水平出发,所提出问题的深浅、繁琐、大小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比如,笔者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邹忌的讽谏为什么会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只从邹忌善讽的角度思考,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从齐威王肯接受谏言的角度思考。

猜你喜欢

教材课堂教学课程
教材精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