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选读几处节选的现代性解读

2015-09-10庄子凌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现代性论语

庄子凌

摘 要: 《论语》选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本文主要从现代性解读《论语》选读中部分不合逻辑、观点偏颇、带有陈旧时代烙印等节选,并探讨其成因。

关键词: 《先秦诸子选读》 《论语》选读 现代性

自高中新课改以来,福建语文科高考命题中始终包含“文化经典”的考察内容,《论语》选读已经成为福建地区大部分中学高二年语文选修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在《论语》选读中,有几处节选内容,从现代性视角看有不合逻辑、观点偏颇、带有陈旧时代烙印等嫌疑。但这些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被硬生生地塑造成不容讨论的“真理”,作为无可置疑的“经典”,不作区分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

一、《论语》选读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逻辑,观点偏颇。

某些学者认为,孔子在阐释道理时,常常是只讲述观点与结论,而不展示逻辑论证的过程。笔者看来,不能据此就说孔子完全不讲逻辑,但《论语》中确实有些结论的逻辑论证环节是很缺乏或者模糊的。

《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4节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根据教科书对“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句的注解是:“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每每读到这段,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心中疑窦重生:长幼之节发乎自然人性,固然不可废弃。可是如何推导得出君臣之义不可废弃呢?从现代思维出发,这个类比无疑非常荒谬,且不成立。

不加以推导,就直接得出自家学派想要推行的某种观点,便没有说服力。由于没有合理逻辑的推理,《论语》里的某些论断就显得“没道理”,变成施加在别人身上的强迫性概念。

(二)带有陈旧的时代烙印。

《论语》选读所节选的章节中,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言论带着许多春秋时代的烙印,不但印刻着那个时代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层次,而且包含在那个时代里人对国家、对他人及对自身的认识。

任何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带其所属时代的烙印。孔子作为几千年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放到那个时代,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但从今天看,便难免有许多时代残留的糟粕。

于是乎,在《论语》选读的个别章节中,难免带上时代的局限。即在今天看来,某些落后了的观念。

《论语》选读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10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教科书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注释是这样的:“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

这段话中孔子的思路很清晰:百姓挨饿却拥护政府,这个政权可保无虞;百姓衣食无忧,却反感和怀疑政府,那么那个政权则有可能难以存续。反思孔子的思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谋划固然没错。但将政权的存亡,置于百姓生死之上,以今观之,则无疑是十分卑鄙的。今天的朝鲜,便是最为鲜活的反例。

所幸对于这个问题,同为儒家的孟子,在两百多年后,用“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思想重新作出符合社会正义的阐释。但如果如今的教育者忽略这些细节,盲目追捧孔子的一切,又怎么培养出兼具现代公民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学生呢?

在《论语》选读中,类似有带着那个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的时代的陈旧观念不胜枚举。《论语》选读第二课第7节有“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之类的论述。将人分为不同等级、不同地位、不同身份,并对其加以不同的对待,这种思想在孔子那个年代是合情合理的,但和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相比,则十分落后。教育者若不加以引导和辨析,将会教育出无数的“势利眼”。

反观当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某些教育者仍一接触到孔孟便在心里奉若神明,儒家著作处处经典,一切疑义都朝着真理的方向加工和消化。

二、原因

(一)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国学”被不断炒热。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们,怀着不同目的,竞相基于自身理解,对诸子思想肆意歪曲、加工后对外标榜、叫卖;

(二)中国文化中,素有“圣人情节”。中国各朝代的文化人,对儒家逐步盲从与神化的同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催生出一轮又一轮的“造圣”运动,将孔子改造得面目全非;

(三)如今的教育者,基于考试正确得分的需要,将儒家的一切思想刻意往真理方向引导,也是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提倡客观地看待诸子而不神化;理性地评价诸子而不盲从。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诸子百家,具体做法分两个方面论述。

第一方面,知人论世,将诸子百家放到其所属时代之中,理解其在所属的那个时代中的哲学地位与意义。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教材的说明部分,指明学习的宗旨是“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认知”,而非完全“认可”、“认同”,这就意味着并非要求师生对所选诸子著作章节一定要百分百赞同,全盘接受。

第二方面,实事求是,与其展示一个“真理式的孔圣人”,不如向学生介绍一个“真实的孔夫子”。事实上,不仅孔子,面对先秦诸子,我们最应该接受的也是诸子百家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思想中所流传千古、超越时代的,揭示人类共性的那部分内容,而对少部分“受时代局限的不合理内容”则要理性扬弃。

随着时代的演进,没有哪种思想能够成为自始至终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所要习得的,是知晓在几千年前,我们的民族在那么早就诞生过如此伟大的思想。我们不会因为某个哲学家思想的时代局限而否认其价值,但在现代教育中,不分对错的全盘歌颂,无疑是可怕的思考惰性和思想奴化。

猜你喜欢

现代性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如何读懂《论语》?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