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谈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拓宽的思路

2015-09-10李荣学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博物馆

李荣学

摘 要: 博物馆遵循和坚持的根本属性是非营利性或不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己任的文物、博物馆单位,其主要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公众的愿望,不能以市场为中介自负盈亏,因而被视为非营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只能由政府管理、社会支持。文物工作者必须关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正确把握和处理博物馆工作业务与经营活动关系。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产业 思路拓宽

在西方,为鼓励非营利机构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事务,政府对这类机构制定相关法律,并给予它们优惠政策。国际上博物馆定义为非营利机构,核心内涵在于着重强调文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排斥这类机构通过开放服务、提供多种文化产品,以及开设其他经营实体,获得一定经济回报并切实用于补充业务活动经费不足。在我国,尽管一部分文博单位可以凭借自身文化遗产景观的特殊优势而获得比较可观的旅游收入,但只能做到人员费用和日常运转经费的自收自支,一定程度地以文补文而非以此营利,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仍须申请政府拨款,终归无法实现真正的以文养文,更难以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下面笔者谈谈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拓宽思路。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与拓宽的基本思路

在博物馆事业改革中,从其非营利性出发,实事求是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努力争取在今后出台的有关事业单位财务、税制管理的政策、法规中,给予文博单位应有的优惠待遇和经费保证;不断强化文物、博物馆工作的社会公益性,立足社会,惠及公众,降低参观门槛,提高服务质量,发挥无可替代的文化、学术和教育功能;在牢牢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以满足公众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整合优化分散的文物古迹资源,围绕文物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研发多门类的复仿制品、音像制品和知识读物等特色文化产品,形成灵活高效的文化产业经营机制,将所获收益用于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大众开放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永久性的机构。博物馆文物凝结着民族的智慧、心血和生命力、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博物馆对文物的收藏、保护和展示、宣传之职能具有永久性,博物馆只能依照法律、法规和行业道德准则,对文物藏品加以妥善保管和利用,而不能随意买卖,也不能将其作为经营性资产投入商业运作,但文物本体之外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却可以当做特色文化产品投放市场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收益。博物馆完全可以在依法保护管理并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研发适销对路的文物资源衍生品,这样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宣传了博物馆自身,又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要在贯彻落实文物工作方针、把握公共文化服务方向、坚持社会公益性和发挥文化传播功能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特色文化经营活动。要客观地分析和看待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实践中正确把握和处理。《文物保护法》确定馆藏文物不得买卖的规定是清晰的,博物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宗旨和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公益属性是必须坚持的,境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遗产经济包括博物馆文化产业经营的范例是可借鉴的,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可不提倡发展文博产业,更不能主张文博产业化,而把与文物、博物馆资源利用相关的文化产品开发经营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理念,不能把博物馆的文化经营活动当做一般的商业活动,而应把它视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视为体现高雅文化内涵、张扬博物馆人文情怀的特色文化活动。应当在博物馆界达成共识,通过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巡回展出,增进全国不同地区、国内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博物馆资源的交流,借助网络和各类大众传媒,以及免票、低价票和其他优惠开放手段等,积极寻求历史记忆性文化题材与当前人们文化生活的对话,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感受博物馆。要不断挖掘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潜力,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美、雅致而不是低俗、粗糙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把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优势,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塑造博物馆公共文化殿堂的良好形象。

二、必须做好博物馆文化产业产品的发展,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显而易见,资源只有在充分利用开发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价值。文物资源是一大优势,博物馆完全可兼顾教育和经营功能,以文物藏品资源为重要依托,积极设计开发文化产品,大力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流。博物馆应面对游客需要,着力开发与藏品、展览等有关的衍生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的内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开发产品,编辑各种图书和音像制品。目前,对大多数博物馆而言,观众通过展览看到的展品仅是其馆藏文物的一部分,要让观众对博物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编辑出版各种图书和音像制品是非常必要的。还应看到,到博物馆来的观众历史文化素养不同,有些人对博物馆陈列的展品或主题有可能是陌生的,如果缺少必要的说明引导,则通常难以凭借其经验理解文物展品的真正内涵。由于专业及分工等原因,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展品的价值和意义都十分了解,仍然需要借助讲解或各种层次的出版物理解展品的内涵和展览的主题。对一般观众来说,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出版物显得更重要。当这些出版物被观众带回家,就会成为一种扩大博物馆影响的有效宣传品;将陈列展览内容制成音像制品出售,观众既可以把它当做参观博物馆的纪念品,又可以当做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学习历史文化的教材。这些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可以在馆内出售,也可以在其他书店、商店或旅行社出售,不仅参观者可以买到,其他社会爱好者也可以获得。

二是配合陈列展览,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复仿制品。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来博物馆已不满足于单纯看陈列展览,更希望购买一些自己喜爱的文物的复仿制品,带回去继续观赏或收藏。另外,一些科研院所由于展示研究工作也需要购买一些文物复仿制品;博物馆一些具有代表性、社会影响大、观赏性强的文物复仿制品可作为政府及各部门的馈赠礼品,这都为博物馆制作文物复仿制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当然,文物复仿制品必须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发生产。

三是以藏品为基础,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旅游者正是为了探寻其奥妙而踏上旅游的征程,异地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促使地方把旅游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旅游活动给旅游者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回忆,物化而购买带回的只有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主要构成是旅游纪念品。旅游者购买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或留作长久纪念,或馈赠亲朋好友。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购物支出在旅游活动中不属于必须消费的支出,它不是随着旅游者的人次变化而变化,而是随着购物资源的开发程度而变化的,即要通过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激发观众的求购欲望。

参考文献:

[1]文物的开发与研究.中国文物出版社,2013.06.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露天博物馆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